杏兒熟了
□張富存
南風起了,麥草香了。妻發微信說,院里的杏兒也熟了。我一聽,心一下子軟了。軟了的心,像是長了翅膀按捺不住,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趕。
還未站穩,就看見妻朝我這邊笑著。透過初夏的陽光緩緩照過來的樹縫里,能看得清,碧綠的葉子外面,有幾枝顯山露水的杏兒在那里招搖著。畢竟,它們經過一個冬春的孕育,然后綻放、蔚紅、揚綠、結實,一路上餐霜臥雪,櫛風沐雨,能修成正果,實屬不易。
忽地,一陣微風吹拂,葉動枝搖間,像是吹皺一池春水。頓時,滿樹的湖光山色簡直就把我的目光拉直了,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壓滿枝、綴滿樹,黃澄澄、沉甸甸、圓溜溜,那些平日里藏在葉子后面不動聲色的“寵兒”,歷經一段時間的積淀后,終于以成熟者的姿勢,從層層疊疊的枝丫間嶄露頭角。它們也想看看這個青堂瓦舍的小院,也想瞧瞧外面精彩的世界啊!
這些“寵兒”,能夠破繭成蝶,風風光光地站在人前,既是它自己的企盼,當然也是養育它的主人希望所在。
仍然記得,每到杏兒熟了時,每當路過臨街杏香滿院的大娘家門時,我總是忍不住駐足仰望,看我癡迷的樣子,大娘準會笑吟吟地提來一柳筐杏兒,“嘗嘗咋樣,自家樹上結的。”我也會爽快地捏一顆放在嘴里,“嗯,甜,甜。”看我連連夸獎,大娘總是笑容滿面。
不定是哪位同事,也會提來一兜杏兒,稱是從自家樹上摘來的,要與大家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看那說話時甜蜜的模樣,不亞于夸贊自己的孩子,讓聽的人不時投去羨慕的眼光。
還有,在街角、巷尾、田埂、地頭、麥場里和防火棚邊,都會看到一群人圍著一筐黃盈盈的杏兒,吃著議論著。細聽,那每一筐杏兒的背后,都有一個勵志的故事在傳頌著。
許是杏與“幸”諧音,許是杏花的艷美,許是杏兒的可人,古往今來,人們對杏兒的喜愛反映在生活日常上多得不可勝數。在我們鄉下有個習慣,每逢春天來臨,各家都要在院子里栽上一兩株杏樹,旨在對來日“花滿枝頭子滿枝”的期待。至今,人們在蓋房時仍有“棗脊枸過杏木門”的說法,追根求源,其實在傳承“接子納褔”的一種民俗。
說到傳承,我想起了傳承在我生命里的一棵樹。不是別的,它是時常牽我心歸的一棵杏樹。
這棵杏樹,在我家院子里好多年了,那是兒子上小學時,在外面玩耍時無意間從野地里移植的。當時,想著它瘦弱的胎骨,又是野生野長,成不了材的,就在庭院的幽角隨便找個位置,讓它安家了。
誰知,兒子是上心的,天天澆啊、護啊、期啊、盼啊。待他上初中時,杏樹竟然長到有搟面杖粗了。我也動了心,和兒子說:“這棵野生的杏樹,不嫁接,即便開花,也是結不出果實的。”于是,就喊來個花匠,把杏樹蒙頭砍去,嫁接上了有名的凱特杏,也算是師出名門。
果然,嫁接了的杏樹像是充滿了活力,噌噌地往上躥,兩年的光景居然開花了,又結果了。失望的是,等滿枝的杏兒長到指甲肚大時,卻都慢慢地枯萎了。去問花匠,回答是,營養過剩,杏兒被過多的肥料一個個攆掉了。
今年,自杏蕾初綻,我心上的弦就一直緊繃著。鑒于以往經驗,又請教了花匠,于細微處著手,從防風、御寒、給水、控肥,再到噴藥、治蟲、祛病、刪密,對于它的每一個生長環節,都悉心照料。也是應了天道酬勤的話,杏兒果真就按照預想風風火火地趕來了。想那花開時節,春光好,云朵好,花開得也好,婆婆娑娑的花枝招展得滿院子都是,引得小燕翻飛、喜鵲歌唱,美得我天天合不攏嘴,整天站在那里癡癡地想,還不時嘟噥著,祈來南山的祥云、西湖的甘露,再禱來牛年的風調、馬年的雨順,一起扶持著并不堅強的杏兒,吸納日光,共迎風雨!也是照顧得當,待南風起時,才贏來了眼前這滿樹金黃金黃的豐收果實,成了小院最迷人的風景。恰在此時,兒子也學業有成,即將走上工作崗位,迎來了不一樣的未來。望著這滿眼碩果累累的景象,此刻,我一直繃緊的心這才放下。
我想起了著名詩人汪國真在他的《慈母心》中說的一句話:“最難與人言的是慈母的情懷;盼望,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掉下來。”
有時候覺得,其實這養兒的過程就如同在等待杏兒的成熟一樣。
想想,的確如此。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