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播火1920》黃浦江畔“播火”波瀾壯闊
摘要:為了領導工人運動,向工人階級進行通俗的馬克思主義宣傳,1920年,陳獨秀建議李中改行去當工人。同時陳獨秀還提議他將原名李聲澥改成“李中”。當時的上海,擁有全中國1/4的產業工人。此時距離老漁陽里2公里的江南造船廠正熱火朝天地制造美國的4艘萬噸散貨輪,配套打鐵車間需要大量工人。
1920年是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大本營——上海。同一年,中國建造的第一艘萬噸巨輪“官府號”在黃浦江畔下水,舉世矚目。這一年初秋,一個名為李中的青年工人走進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成為打鐵工人。從知識分子轉變成工人,他脫下長袍,換上工服,一邊在車間打鐵,一邊積極聯絡廣大工人,傳播先進思想。李中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位產業工人黨員。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錄片《播火1920》將于6月3日晚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播出。“紀錄片聚焦中國共產黨孕育前夕的1920年,通過李中的故事,揭示黃浦江畔這段波瀾壯闊的‘播火’歷程。”總導演、撰稿劉麗婷說。
李中,原名李聲澥,湖南雙峰人。出品人魚潔第一次得知李中,源于前幾年動畫電影《江南》的一次采風。“在江南造船廠廠史館參觀時,被李中的照片吸引,關于他的史料其實非常少,當時就有個念頭一閃而過。后來,隨著我們積極挖掘上海本土紅色資源,李中再次跳入我們的創作視野。”她說,盡管紀錄片篇幅不長,但前后籌備時間長達一年,花的力氣并不小,“是真人演繹還是客觀記錄?片子到底要回答哪些問題?開會經常開到拍桌子。”
作為第一位產業工人黨員,李中與毛澤東、陳獨秀等有著頗多交往。為了還原李中的人生軌跡,攝制組相繼到李中的家鄉湖南省雙峰縣、上海老漁陽里2號的陳獨秀故居、江南造船廠原址等多地取材取景,同時用沙畫形式呈現他們之間的交往。
1913年秋季,李中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與同鄉蔡和森一同被錄取。在這里,他與毛澤東、羅學瓚等結識。“我們在湖南省檔案館找到了當時的同學錄,非常清晰地記載了他們當時的年齡、班級。”劉麗婷說。那本1917年的學籍檔案記載著:毛澤東,字潤之,25歲,籍貫湘潭。而在七班的同學錄中可以看到:李聲澥,字印霞,21歲,來自湘鄉。1920年11月,毛澤東曾給同學羅學瓚寫了封信,這封信可以證明李中當時就住在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與陳獨秀住在一起。“當時很有意思的是,陳獨秀在他住的地方有塊黑板,因為來拜訪的人太多,應接不暇,他寫過‘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而李中卻是個例外,不僅可以經常和他交流,而且和他住在一起,可見這兩個人的交情之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原處長徐國梁說。
為了領導工人運動,向工人階級進行通俗的馬克思主義宣傳,1920年,陳獨秀建議李中改行去當工人。同時陳獨秀還提議他將原名李聲澥改成“李中”。徐國梁分析,“‘中’代表‘中國’,陳獨秀要他胸懷全局,胸懷中國,為中國革命事業進行奮斗。”當時的上海,擁有全中國1/4的產業工人。此時距離老漁陽里2公里的江南造船廠正熱火朝天地制造美國的4艘萬噸散貨輪,配套打鐵車間需要大量工人。李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進入江南造船廠。之后,李中與陳獨秀一起創建了上海機器工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
“自此知識分子和工人聯系了起來,早期革命領袖和早期工人運動聯系了起來。他也把當時中國最先進產業之一的造船業與黨的早期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了一起。”總監制蔡勤宏說,這段波瀾壯闊的“播火”歷程,就是《播火1920》所要回答的問題。該片由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