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 無生活不“包袱”
摘要:此外,也包括一些相聲包袱的尺寸、節奏和架構,在話劇里因為不符合生活邏輯而不能用,但符合相聲的包袱邏輯,就可以運用。于謙:相聲創作不是越來越難,而是本身一直就難。于謙:我覺得還不錯吧。
自從中國曲協發布《關于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自覺踐行崇德尚藝的倡議書》之后,有關相聲藝術的創作與發展問題就為社會所熱議。
5月15日,中國曲協主席姜昆在接受北京青年報專訪的時候,除了回應最近的熱點話題,同時也談及了相聲的創作問題,特別是新時代下相聲創作的發展與創新問題。
5月19日,反映北京“回天”地區改造的相聲劇《依然美麗》在北京劇院首演。該相聲劇是北京曲藝家們在深入“回天”地區,體驗生活,走訪居民之后,精心創作的。“回天”地區老百姓的現實生活,該地區社區干部的實際工作是這部相聲劇的“包袱”來源。
也是在這一周,在五棵松附近的一家小劇場里,青年演員劉釗、孫超上演了他們的新作品《文學文學》。這部作品對當下的一些不懂裝懂的偽文學青年進行了“戲耍”,頗有新意。
在網絡上,深受青年人喜愛的B站進行了一次UP主的“脫口秀”直播。而相聲演員金巖和搭檔王凱文以日本漫才(類似相聲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演繹了“健身房街頭拉客”給人們帶來的煩惱,事兒不大但樂兒挺大。
這一周,無論大劇院還是小劇場,無論真舞臺還是網絡直播,“包袱”就這樣在生活的滋養下,不斷地抖落著、翻新著,迎來了觀眾們的掌聲。
大劇場
于謙:北京“依然美麗” 包袱“緊跟時代”
5月19日至21日,由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相聲劇《依然美麗》在北京劇院上演,讓觀眾們在歡笑中了解到實施三年的“回天計劃”給北京居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實際上,5月16日晚,中國曲協主席姜昆和北京文聯主席陳平、北京文聯黨組書記陳寧便來到該《依然美麗》劇組,與包括北京曲協主席李偉建,編劇回想、林蔚然,導演李伯男以及主演于謙、許娣、邵峰等進行了交流,提出了意見。
而在該劇上演之前,北京青年報記者也專訪了該劇的主演,著名相聲演員于謙,聽他講述了關于這部相聲劇的創作心得,也探討了未來相聲藝術在創作和培養新人方面的種種問題。
生活
我曾住在回天社區
北青報:您在劇中飾演主人公王大爺,您在生活里被觀眾稱為“謙大爺”,這倆“大爺”有什么不同嗎?
于謙:這倆“大爺”差了20多歲呢。我今年52歲。我演的王大爺,叫王守儉,70多歲了,是共和國的同齡人。
北青報:作為一個群體,“北京大爺”有什么魅力嗎?
于謙:北京人,尤其是北京老年人,他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六朝古都、幾百年的文化積淀才形成的,才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包括他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雖然有的時候北京人不愿承認,但其實卻體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當中。這就是他的這種悠然自得、小富即安、自我滿足感。
他的生活是慢節奏的,他不以金錢為絕對的核心,他也不依附任何人,有一種倔強。這是老北京人的特點。我自小生長在北京,對這種性格和特質是有了解的,可能我自己的身上也帶有這樣的東西。可能這些東西不太被年輕人理解和接受,但是沒關系,他確實是這樣的一種人群。你不接受這種性格可以,但你不能否認這種人群的存在。我們刻畫的其實就是這種人群的改變過程。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已經沒有這種優越感了,因為我覺得這其實也不是什么“優越感”了。現在全國這種國際化大都市很多,不光北京,所以這種優越感也就會相對減弱很多。而且我們能去的地方很多,見的多了,也就沒什么優越感了。
北青報:您對劇中反映的社區生活熟悉嗎?
于謙:這種生活我不陌生。雖然我是在胡同里的大雜院長大的,我能夠理解王守儉的那種生活狀態,但我正好處于那個階段和現在這個階段交接的一個時期,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就搬到了社區,而且就是“回天”地區的社區。所以我對那邊的生活也很熟、很了解。當時確實除了小區就是曠野荒郊,一片工地。我在那個狀態下生活了七八年。
北青報:您當時適應那里的生活嗎?
于謙:不是很適應。我不適應的不是回天地區的生活,而是從平房大雜院到樓房的生活。但如果讓我現在回到雜院生活,可能我也不適應了。所謂不舍得,只是不舍得一種情感。
相聲
緊跟時代,就要在內容和風格上“變”
北青報:什么是相聲劇?它和話劇有什么區別?
于謙:相聲劇,簡單地說就是用相聲的技巧演一個劇。你不用相聲的技巧,那就是話劇。這些技巧包括很多,有的是話劇里不能夠用的,例如相聲的跳入跳出。話劇中的人物不能游離于劇情之外,但是相聲劇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就可以跳出來說些什么,或者像捧哏的那樣跳出來,翻一個包袱,與觀眾有個交流。此外,也包括一些相聲包袱的尺寸、節奏和架構,在話劇里因為不符合生活邏輯而不能用,但符合相聲的包袱邏輯,就可以運用。
北青報:如何看待現在年輕演員說相聲的變化?
于謙:首先,相聲整體風格的變化,我覺得是正常的。相聲,本來就應該與時俱進。要是之前給慈禧太后怎么說現在還怎么說的話,也未見得有人聽。相聲一定是緊跟時代的。緊跟時代,就要在內容和風格上“變”,它所不變的是技巧。你只要用相聲的技巧,那你演什么東西它都叫相聲。倆人說那就是相聲,幾個人演一個劇,那就是相聲劇。
相聲沒有流派,它是展示個人魅力、張揚個性的。所以,無論你用什么方式,只要不失去你的個人魅力,你就會形成你的風格,只要觀眾認可。
北青報:如何看相聲創作越來越難?
于謙:相聲創作不是越來越難,而是本身一直就難。一段作品,效果有了,邏輯性不強,邏輯性有了,效果不好,兩者都好了,但拔得高度又不夠。都好了,那就是經典了。經典永遠都是金字塔尖兒上的東西,要允許金字塔基的存在。
北青報:您覺得現在相聲還接近生活嗎?
于謙:我覺得還不錯吧。有些作家可能會有油盡燈枯、思維枯竭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編排的新相聲是沒有作者的,必須從演員的生活當中來,他就不可能憑空想象和編造。因為他只有舞臺經驗,沒有寫作經驗。
文/記者 郭佳 滿羿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