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人民勝利渠:新中國引黃第一渠
摘要:名片 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1951年開工建設,1952年4月開灌,被譽為“新中國引黃第一渠”。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巍然聳立高長嶺攝
河南日報記者 高長嶺 本報通訊員 李樂樂 國立杰
5月12日,獲嘉縣太山鎮丁村的麥田里,小麥長勢喜人,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俺村離了黃河水可真不中!”69歲的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振六說,“全村8000畝地都用黃河水澆,一畝小麥能打1200斤!”
為丁村送來“幸福水”的,正是李振六身旁的人民勝利渠西一干渠二分干渠。人民勝利渠引來的黃河水,不僅能夠壓堿,而且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
1952年4月12日,人民勝利渠正式開閘放水,主要擔負著灌區農業、城市生活供水等任務。
作為新中國在黃河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的建成,拉開了大規模開發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結束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是新中國引黃灌溉的一面旗幟,被譽為“新中國引黃第一渠”。
“人民勝利渠開黃河中下游破堤引水之先例,在中下游地區開辟了一條‘發展引黃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造福兩岸人民’的成功道路,黃河從此成為‘水肥兼具、灌淤兩便’的幸福之源。”人民勝利渠管理局總工程師吳衛星說。
人民勝利渠開灌以前,古黃河河槽背河洼地澇堿災害嚴重,冬春鹽堿遍野,夏秋積澇難排,當地群眾形容為“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聽蛤蟆叫,就是不打糧”。
在近70年的引黃實踐中,人民勝利渠利用渠灌、排水、泥沙處理、井灌四部分組成的灌區工程體系,充分利用黃河水沙資源,對灌區的洼堿荒地和低產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良,使開灌的堿荒地、沙荒地、沼澤地逐步變為麥棉輪作或稻麥雙收的高產穩產田,豫北地區也因此成為聞名全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資料顯示,1952年,灌區范圍內每畝全年糧食總產量僅95公斤,在社會發展推動及人民勝利渠的滋養下,2011年增長到畝均984公斤。
從1999年開始,人民勝利渠對灌區骨干工程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技術改造,實施23期,累計投資3.4億元。從2012年至2019年年底,加強灌區支渠以上工程維修養護。一系列措施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6,減少了水資源損耗。
人民勝利渠歷史上曾5次引黃濟津。1980年,人民勝利渠開始向新鄉市提供生活用水,被譽為新鄉市的生命渠。
近年來,人民勝利渠采取各種措施,引水量逐步提高,2019年達5.1億立方米,滿足了灌區用水需求。
“人民勝利渠從最初的爭氣渠、生命渠、灌溉渠,發展為如今的人文渠、生態渠、幸福渠。”人民勝利渠管理局局長盧鳳民說,人民勝利渠將以多元發展、文化興渠為戰略,全面建設以幸福灌區、節水灌區、平安灌區、魅力灌區、智慧灌區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灌區。
名片
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1951年開工建設,1952年4月開灌,被譽為“新中國引黃第一渠”。人民勝利渠設計流量每秒115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84.8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8.3萬畝,主要擔負著灌區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生態補源供水和灌區排澇等任務,受益地區包括新鄉、焦作、安陽三市的12個縣(區)57個鄉(鎮)。近70年來,灌區共引(供)水385億立方米,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水利支撐,作出了巨大貢獻,是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