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高原上的“紅色地標”
紅河日報記者 楊會國
李培忠所說的他們是指吳澄、陳家銑、杜濤、楊達經、張舫等17位出席中共云南一大的共產黨員。他的爺爺則是這間茅草屋的主人、查尼皮村最先入黨的共產黨員李開文。
“老馬燈”點燃革命火種
推開茅屋的木門,只見墻上懸掛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依然鮮艷。除此之外,一張木桌、幾條木板凳、一個火塘、一盞馬燈,便是會場的全部設施。置身于此,記者仿佛穿越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走進中國共產黨那段銘刻在歷史中的永恒記憶……
1927年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從1928年1月開始,云南地方實力派加大對共產黨組織的鎮壓,殺害了共產黨員趙琴仙、陳祖武、羅彩3人,組建不到一年的中共云南地下組織面臨嚴峻的考驗。
關鍵時刻,云南省特委根據1928年5月《中央致云南臨委信》要求,決定在查尼皮村召開中國共產黨云南第一次代表大會。
選擇在查尼皮村召開會議并非偶然。蒙自市委黨史研究室征集研究科科長張榮貴介紹,查尼皮地處深山密林,便于隱蔽,并且靠近滇越鐵路,交通比較方便,最重要的是群眾基礎好。1928年5月,共產黨員黃明俊到查尼皮村開展工作,創建了黨在云南少數民族山區的第一個支部,在附近十幾個村子發展黨員80余人,建立黨支部20個,發展農協會員800余人,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武裝游擊隊。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1928年10月13日,在昏暗的馬燈下和低沉的《國際歌》歌聲中,17名年輕人肅立在火塘周圍,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云南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云南現狀與黨的任務決議案》等4項決議,選舉產生了第二屆中共云南臨時省委。
這是自1926年11月中共云南地方組織建立以來召開的首次全省黨員代表大會,并被中共中央確認,這在早期中共省級組織史上是少有的。一盞“老馬燈”的耀眼光芒,點燃了紅土高原上的革命火種,燎原了云南武裝斗爭的歷史天空。
“新馬燈”照亮小康生活
93年過去了,隱藏山間的茅草屋依然向世人訴說著紅色故事。中共云南一大會址查尼皮被評為首批“中國紅色地標”。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一撥又一撥,在這里舉行瞻仰先烈、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
查尼皮村黨支部書記楊偉介紹,現在,村里相繼完善了基礎設施,66戶287名村民靠紅色旅游、生姜、水果種植脫了貧,人均純收入有15000多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查尼皮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蔥蔥的櫻桃樹上掛滿了“瑪瑙紅”。村民李水龍正在自家的40畝櫻桃園里忙個不停。
“從4月1日開園以來,每天都有上百人來采摘,最多時有500多人,一天最高收入有3萬多元。”李水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
距離中共云南一大會址一步之遙的嶄新樓房,是革命先驅李開文的孫子李培忠和孫媳徐會英的家。他們20歲的孫子李吳杰經常坐在院子里聽爺爺、奶奶講過去的故事。
“我家是四代同堂,因為有了革命先輩的艱苦斗爭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老黨員,我永遠感黨恩、跟黨走,用革命傳統教育好下一代。”有著55年黨齡,當過婦女隊長、村小組長,今年76歲的徐會英激動地說。
沿著新建的水泥道路一路前行,一盞盞以馬燈造型的新路燈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芷村鎮黨委書記龍藝文說,這樣的路燈有250盞,是為了讓后人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93年前,“老馬燈”點燃了革命火種。93年后,“新馬燈”照亮了老區百姓的幸福美好新生活。
(圖片由紅河日報社提供)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