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黨建促脫貧 固基本強保障
摘要: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市組織系統將持續強化基層黨建,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高質量黨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黨的百年華誕獻上優異的“黨建答卷”。
記者 劉華山 弓華靜 見習記者 林 闖
遂平縣和興鎮大牛村黨支部建強基層堡壘。
遂平縣人民醫院黨員志愿者開展義診咨詢服務活動。
正陽縣對新上任鄉村干部和新選派駐村干部進行培訓。
正陽縣彭橋鄉大劉村種植基地的冬桃喜獲豐收。
遂平縣和興鎮大牛村容大蔬菜基地村民正在采摘金銀花。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入手,抓脫貧攻堅從黨建著力,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組織和保障作用,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黨建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資源、黨建成效轉化為脫貧攻堅成效。
風雨洗征程,回眸滿堂春。一組組喜人數字:全市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2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貧困人口清零,消除了絕對貧困;一項項創新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案例”的“互聯網+分級診療”健康扶貧模式和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典型示范案例的花生支柱產業扶貧模式……
這些數字和模式的背后講述著一個個有溫度的駐馬店故事,也見證著全市各級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用堅定信念和務實行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征程。
爭創“好支部”鍛造“主心骨”
“咩咩……”近日,走近遂平縣和興鎮大牛村貧困戶董運生家,還沒進院,就聽見了羊叫聲。“我家現在養了5只羊、十幾只雞,每年底還享受分紅三四千元,今年收入2萬多元沒問題。”董運生樂呵呵地說。
時間回轉到2017年,董運生一家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自己和養女殘疾,無勞動能力,僅靠三畝地的產出維持生活。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這一年,市委組織部開始結對幫扶大牛村,組織無微不至的溫暖幫扶隨之來到董運生家里,積極協調市級醫療機構為女兒董雪麗做了雙腳矯正手術,為他們購買了5只小羊羔,并辦理了5萬元免息貸款。在市委組織部的幫扶和董運生的自身努力下,養殖、入股、打工……2019年全家順利脫貧。
董運生家的日子由苦到甜的巨大變化,正是全市組織系統強基礎促脫貧的生動縮影。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建好一個富有戰斗力的村黨支部班子,是做好扶貧工作的組織基礎,也是促進貧困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建強村黨支部首要解決軟弱渙散黨組織問題。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市組織系統始終把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抓手,統籌組織資源、整合組織力量、發揮組織優勢,對全市各行政村進行逐一排查摸底、逐一分析研判,分門別類找準黨組織“軟、亂、窮、散”等致弱原因,“一村一策”破解。僅2020年,轉化升級90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貧困村黨組織個個過硬,真正實現了由“后進村”向“后勁村”轉變。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的戰斗堡壘。市委組織部堅持大抓基層,大抓基礎,選優配強村班子,以“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為抓手,健全村(社區)黨組織主導的決策議事機制。
順應農村經濟結構變化,推廣“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聯合體中建立黨組織620個,吸收貧困人口就業1.6萬余人,推動支部帶路、產業鋪路,為脫貧攻堅夯實組織基礎。
創新“黨建+普惠金融”模式,通過支部“牽線”、金融“搭臺”、信用串聯,引導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扶貧產業,全市建立村級金融服務站2320個、總量全省第一,幫助6.8萬貧困戶增收9000多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強化“主力軍”當好“帶頭人”
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必須派出“最能打的人”。全市組織系統突出政治標準,嚴格選育管用,著重培養鍛造一批鄉村干部、第一書記、農村黨員作為脫貧攻堅一線“主力軍”“帶頭人”,持續增強基層隊伍的先鋒帶動力。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第一要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正陽縣彭橋鄉大劉村黨支部書記王思杰如是說。
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王思杰率先垂范,開辦養豬場,目前全村年出欄生豬一萬多頭,創產值2000多萬元,帶貧24戶。他帶領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謀劃產業發展,推廣生物農藥,每年帶動全村增收百萬元。他積極引進冬桃新品種,種植300多畝,帶動水果、蔬菜、花生、扶貧車間加工等特色種植、養殖、加工產業形成規模。目前,大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6000多元提高到2020年近2萬元。
把目標藍圖變成現實,將美好愿景化為實景,離不開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沖鋒陷陣、克難攻堅。為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積極性,市委組織部建立了村級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培養提升、后備選儲、正向激勵“四位一體”管理制度,先后調整撤換扶貧不勝任、不盡職的村黨組織書記62名,組織舉辦示范培訓班434期、培訓8159人次,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考試錄(聘)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42名。市財政每年為市派第一書記每人安排專項扶貧資金20萬元、工作經費2萬元,推動派駐村增收1.2億元。深入推進村級后備干部“雙培萬人”計劃,全市已儲備黨支部書記后備人選3000余名、“兩委”干部后備人選1.4萬余名,為脫貧攻堅積蓄強大后勁。
農村黨員是脫貧攻堅的先鋒骨干,要選好用好。為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鄉村社區大力推行黨員積分管理、無職黨員“一編三定”,引導農村黨員在創業致富、引領農村產業發展中作表率,目前全市農村“雙強”黨員比例達65%。特別是在疫情防控中,廣大黨員積極參與農業生產和集體經濟恢復,帶動貧困群眾到扶貧車間等實現務工就業12.3萬人,推動集體經濟持續增收不斷檔。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實施精準扶貧,難點在人才,潛力和后勁也在人才。全市組織系統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整合和優化各類人才資源,出臺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十六條措施”,為“三保障”夯實人才基礎。
發揮能人作用,提升“造血”功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需要大量鄉村能人廣泛參與。全市各級組織部門積極開展返鄉人員聯絡活動,實施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和人才回歸計劃,幫助返鄉人員創業。累計服務農村合作組織1045個,培訓貧困群眾5.9萬人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752項,打造了一支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從致富標兵到優秀青年農民,從縣鄉退下來的機關干部到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越來越多能帶對路子、帶好發展、帶正風氣的“主力軍”“帶頭人”被充實到全市基層黨組織之中,如一粒粒火種,點燃群眾脫貧致富的激情。
壯大“村經濟”充盈“錢袋子”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開發扶貧,“授人以漁”,幫助貧困群眾創造條件,找到致富的路子。
抓實村級集體經濟,找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精準脫貧的結合點,是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貧困村由“接受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的一劑良方。近年來,市委組織部圍繞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新“支部+合作社”等有效模式,把群眾組織起來,帶著群眾一起干,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由有到優、由弱到強。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清零”,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758個、占26.2%,同比提高15.7%,在引領發展中有效凝聚了群眾。
其中,泌陽縣黨群創業服務社模式,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相繼探索出“黨群創業服務社+龍頭企業+有償服務+電子商務”等十種發展模式,對內盤活村級各類資產資源、對外投資服務各類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引資金、上項目、辦實體,全縣354個村依托黨群創業服務社建起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集體年純收入增加1200萬元。正陽縣紅旗合作社依托各村黨支部成立分社,負責土地托管的組織實施,直接為農民提供耕種、植保、收獲、銷售等服務,形成了“合作社+村黨支部+農民”的“三合一”土地托管模式,推動黨建成為現實生產力。
算好村級集體經濟賬,防止集體資產流失,才能真正做到發展成果由全體村民共享。為此,市委組織部探索建立了源頭、過程、結果“三防控”工作機制,嚴格落實村財鄉管制度,明確集體收益支出范圍和程序,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勇立潮頭揚風帆,再踏層峰辟新天。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市組織系統將持續強化基層黨建,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高質量黨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黨的百年華誕獻上優異的“黨建答卷”。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