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第八屆“天中最美母親”候選人(節選)
摘要:但代大景不放棄,朱留紀就算對他大喊大叫發脾氣,她也是一個人默默忍受。代大景用她樸實的愛,一點一滴影響著她的孩子、她的家庭。她的女兒考上了大學,現在也有了幸福的家庭。
艾喜勤
艾喜勤,45歲,回族,中共黨員。2010年8月,她擔任西平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以來,始終工作在特殊教育教學第一線,用關心、耐心、細心、悉心、恒心去潤澤殘疾學生的心田,用奉獻來托起培養殘疾孩子成為“殘而不廢、殘而有為”人才的重任,用大愛撐起“折翼天使”的一片藍天。
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屬于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數是住校生。這些孩子遠離父母、親人,沒有了父母的呵護,沒有了親人的關懷,常常不適應,甚至彷徨、失落。教育他們成人成才,需要付出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
“教育無他,唯愛而已”。艾喜勤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有學生病了,無論多晚,她都第一個趕到學校,帶孩子看病;學生想家了,她似母親般安慰,哄著學生入睡;學生失去了親人,她緊緊地抱住孩子:不怕,有艾媽媽在;學生的衣服破了,艾喜勤就把自己兒子的衣服拿給學生。周末是家人團聚的歡樂時刻,而艾喜勤卻來到了無法入校上學的特殊學生家里,教他們識字認數,教他們做人的道理,給他們洗頭發、修理指甲……學生一天不見她,見了面就抱住她的腰,急切地問:“老師,你去哪了,我們好想您。”
“一個人,肢體可以殘疾,但是心不可以殘疾。只要我們給他們一點幫助,他們就會有希望。”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她大膽提出了新的辦學目標:教師——“德、慧、術、知”同兼備,學生——“心、德、行、能”齊發展;完成了智障學生“四育”課程的構建體系,形成了“育心、育德、育行、育能”的辦學特色。
大愛鑄偉業,深情結碩果。幾年來,自閉癥的學生會主動問老師好了,聾啞的學生會隨音樂跳舞了,智障的學生會認真寫自己的名字了,看不見的學生能使用盲文了,畢業的20多個耳聾學生有5人考入職業院校,其余全部就業。
艾喜勤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2016年,艾喜勤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防科技大學。送兒子去上大學的那天晚上,她對兒子說:“兒子,走進國防科技大學,你就不僅僅是一名大學生,更重要的是一名軍人。你要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國而立、為國而拼。”
從2020年8月兒子到部隊,因為疫情至今沒有見過一面。2020年除夕夜晚,兒子給她發來一張照片,軍營宿舍門上貼著兒子自己寫的春聯:“上聯:今朝逐夢矢志強軍,下聯:明日凱旋臻至高峰,橫批:不負韶華。”她立即回了兒子一副對聯:“上聯:子從軍報效祖國,下聯:母執鞭奉獻教育,橫批:合家同心。”
把工作當使命,永遠跟黨走。這就是艾喜勤,一位優秀的母親,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
曾凡榮
曾凡榮,1967年6月生,河南省泌陽縣王店鎮老林村郭莊人。在生活中,她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恩深情重,用自己布滿裂紋和老繭的手以及瘦弱的肩膀,培養出3名高校研究生,并在丈夫去世后主動承擔公公養老的重任。
曾凡榮和丈夫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滋潤干枯的土地。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3個孩子身上,自己省吃儉用供應3個孩子讀書。
2016年,災難降臨,曾凡榮的丈夫因病去世,還留下了十幾萬元的外債。曾凡榮不得不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從此學會了耕地、施肥、播種。就這樣一個瘦弱的女子,一邊供應3個孩子讀大學,一邊償還為丈夫治病欠下的十幾萬元外債。每到秋收農忙時節,田地里有一個瘦弱的背影就是曾凡榮,但她仍然不向命運低頭,攥緊拳頭,同眼前的困難拼搏斗爭,以一己之力償還外債,同時又供應出3個研究生,成為生活的贏家。
曾凡榮不僅在生活上自立、自強,同時還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她在生活中積極響應國家、村委的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動提出脫貧,不拖國家后腿。
曾凡榮經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傳統家風家訓。曾凡榮不僅培養出3名國家高校研究生,這些孩子在母親的影響下也養成了樂于助人、團結友愛的好習慣,和村里鄰舍和諧友好相處,每每提到這幾個孩子,村里人都一致好評、豎起大拇指。
丈夫去世后,曾凡榮主動承擔起了贍養公公的義務。公公年邁多病,幾乎喪失勞動能力,曾凡榮在自身經濟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每個月主動拿出1000元作為公公的生活費用。曾凡榮說:“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俺養俺爹天經地義。”
曾凡榮的身上有著“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以德育人、教子有方,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堅韌的品格,言傳身教,培養出3名國家高校研究生,為國家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目前,大女兒在吉林讀完碩士已就業,二女兒在蘭州讀完碩士后留校任教,兒子目前碩士在讀。
曾凡榮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塑造了一個讓所有人向往的、完美的家庭。曾凡榮在生活中樂于助人、團結鄰里,一直堅守“吃虧是福,服務大家”的理念,其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陳喜梅
陳喜梅,1981年出生,現住正陽縣傅寨中心學校。2005年8月參加工作至今,陳喜梅一直在鄉村學校任教,多次被評為縣、鄉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
2011年5月,陳喜梅兩歲三個月的女兒查出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她獨自帶著女兒輾轉多家醫院,歷經4次手術。面對天文數字般的手術費用,她向親戚朋友借個遍。4年的漫漫求醫路把她打磨得更加堅強,更堅定了她對女兒不遺余力的愛。每當回憶起當初孩子在病床上的情景時,陳喜梅都淚如雨下,那種煎熬、那種無助、那種只能疼在心里的痛無法忘記。別的孩子的童年有一半在幼兒園度過,而她的孩子童年一半時光是在病床上度過的。
作為單身媽媽的她獨自養育女兒,傾盡了所有。女兒也懂得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用優異的成績回報母親,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并獲得諸多榮譽。她常說的一句話:“別人有車有房有存款,而我有可愛的孩子。”這看似普通的一句話,浸潤著一位母親的心血和汗水,滲透出一位母親的辛酸和無奈,更見證了一位母親的樂觀與堅強。
2015年,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2017年結婚。本想著好日子終于來了,可事與愿違,丈夫為了讓她和孩子過上好日子,東拼西湊了7萬元和表弟合伙開飯店,由于經營不善,血本無歸,讓本來拮據的家又多了一筆賬。沒曾想,丈夫時隔半年又遭遇車禍,她也因操勞過度羊水早破,連夜被緊急送往醫院。兒子早產一個多月,小家伙的出生給她帶來了一絲短暫的安慰。孩子出生后第五天黃疸值升高,持續住院治療近半個月,這樣兩邊跑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孩子滿月。接二連三的事情,讓這個苦難的家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頓,她再一次咬緊牙關,靠著堅強硬撐了下來。
工作中的她,是50多個孩子的“媽媽”。對待學生,她傾注了滿腔的愛,不僅傳授知識,還教會他們怎樣做人。遇到鬧情緒的學生,她就用媽媽般的溫柔和愛化解孩子心頭的陰云。每天深夜,忙碌一天的她又在燈下鉆研,把自己的愛和知識奉獻給心愛的學生,用自己的善良和堅強感染著學生。
這些年來,她節衣縮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沒有一套化妝品,住在學校簡陋的小瓦房里,屋里沒有一樣像樣的家具,但簡陋的小屋仍收拾的干凈整潔。時光來到2021年,她用自己的堅強播種著家庭希望的種子。她相信:只要不放棄,以后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這就是她,一個用堅強托起希望的母親。
代大景
代大景,家住汝南縣和諧家園小區,是一名普通的居民,丈夫是汝南縣政府招待所一名退休職工,育有兩名子女,今年34歲的兒子朱留紀是一名智力殘疾人,至今未婚,因沒有自理能力跟著父母生活。
代大景一家是板店鄉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丈夫在縣城上班,她在老家邊種地邊照顧兩個孩子。她的兩個孩子聰明伶俐,日子雖然苦點,每天干完農活回到家看到兩個孩子,也覺得幸福無比。但美好的生活總是短暫的,朱留紀兩歲的時候突然發燒,這一燒就是28天,到處尋醫問藥,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因高燒引發的腦膜炎帶來了嚴重的后遺癥,本來活潑愛說愛笑的朱留紀痊愈后突然不會說話了,目光呆滯,不論如何逗樂都毫無反應,變成了一個癡呆兒,這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看著原本蹦蹦跳跳的兒子如今這副模樣,當母親的心如刀絞。有好心的鄰居勸她把孩子丟掉,但她態度堅決:“我是他的母親,是他的至親,如果連我都放棄他,那他還有命活嗎?再苦再難我也要把他養大。”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提拋棄朱留紀的話。朱留紀離不開人,那就不離開,做飯背著,下地帶著。丈夫還要工作,她便在家一邊料理家務,一邊種地并照顧孩子。盡管分身乏術,但還是把朱留紀照顧的白白胖胖、干干凈凈,別人有的他也有,絲毫不讓他受半點委屈。就這樣,朱留紀順順利利長大了。夫妻二人為了能在一起共同照顧孩子,就通過親戚在西關買了一塊地,全家舉家搬遷到了西關三組,拆遷后搬進了和諧家園小區。2015年,代大景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住院的時候還在掛念著在家的孩子,從出生后朱留紀就沒離開過她半步,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想起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自己的孩子怎么辦?每每想起此事,代大景都忍不住流下眼淚。從醫院回家之后,她便開始教朱留紀一個人穿衣、吃飯。朱留紀因四肢笨拙,一開始很抗拒,對他來說確實是很難的事情。但代大景不放棄,朱留紀就算對他大喊大叫發脾氣,她也是一個人默默忍受。只有她自己知道現在的辛苦,是對兒子最好的幫助。
代大景用她樸實的愛,一點一滴影響著她的孩子、她的家庭。她的女兒考上了大學,現在也有了幸福的家庭。她的女兒常說,母親不善言語,但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以行,展現出她的樂觀、堅強、善良。母親吃苦耐勞、永不放棄的精神也影響我至今。她的母親常說,生為人母,如若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母。代大景說,我現在很幸福,有丈夫關愛、女兒孝順、兒子健健康康的就知足了。這就是一位簡單而又偉大的母親,簡單的是她對家人的期盼,偉大的是她對家人無私的愛。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