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意見
摘要:小麥赤霉病近幾年上升為駐馬店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
□朱統泉
小麥赤霉病近幾年上升為駐馬店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害的發生除可導致小麥產量損失,還會導致小麥赤霉病菌毒素污染,危害人畜健康。主要分布于潮濕和半潮濕區域,尤其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
一、小麥赤霉病危害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小麥感染赤霉病后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損失。根據調查,發生赤霉病的麥田一般可減產10%~20%,嚴重時達50%~60%,甚至絕收。
二、小麥赤霉病發病癥狀
赤霉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能發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莖基腐爛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常是1~2個小穗被害,有時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頂部變水漬狀,后漸失綠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穎殼的合縫處生出一層明顯的粉白色霉層(分生孢子)。一個小穗發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鄰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軸內部,使穗軸變褐壞死,使上部沒有發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變黃枯死。后期病部出現紫紅色粗糙顆粒(子囊殼)。籽粒發病后皺縮干癟,變為蒼白色或紫黑色,有時籽粒表面有粉紅色霉層。
三、赤霉病發生的氣候條件。
氣候因素對小麥赤霉病的影響,在前期主要是影響基物上接種體的產生,后期則主要影響病原菌的侵入、擴展和發病。經各地多年統計分析發現,氣溫不是決定病害流行強度變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麥拔節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數和溫度才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其次是日照時數。小麥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數少,降雨量小,相對濕度低,日照時數多是構成穗腐大發生的主要原因,尤其開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溫,穗腐嚴重。此外穗期多霧、多露也可促進病害發生。
四、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要以小麥生育期為依據,掌握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首次用藥防治,做到齊穗一塊防治一塊,切不可過早或過遲防治。我市大面積首次用藥時間集中在4月中旬,首次用藥后5-7天及時用好第一遍藥。高感赤霉病的小麥品種以及小麥揚花灌漿期間遇陰雨天氣時,要全面用好第三遍藥。適期內要搶晴天鉆雨隙突擊防治,用藥后6小時內如遇陰雨天氣時,雨后要及時補治。
五、選對藥劑,有效防治。
第一遍用藥每畝用25%的戊唑醇可濕性粉劑35-40克,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20毫升,或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50克,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150克,或40%戊唑•咪鮮胺30-4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克,或20%氰烯•己唑醇120克,或48%氰烯•戊唑醇40克加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治赤霉病的發生。第二遍用藥每畝用25%的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5-30克,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毫升,或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40克,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120克,或40%戊唑.咪鮮胺25-35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30克,或20%氰烯•己唑醇100克,或48%氰烯•戊唑醇30克加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
六、堅持藥肥混噴,提高小麥產量。
大力推行“一噴三防”技術,在每次防治中,藥液中加用磷酸二氫鉀、或硝酸鉀、或氨基酸、或腐植酸等可溶性肥料進行混噴,可加快小麥的灌漿速度提高粒重,同時也增強小麥生長后期防早衰,防干熱風,防高溫逼熟等能力。
(作者單位: 市農科院、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駐馬店綜合試驗站)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