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山上憶英烈
摘要:兵團司令部駐扎在李興柚,戰地醫院設在紅石崖村。大軍壓境,敵強我弱,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政委陳先瑞、司令員栗在山率領部隊緊急撤離嵖岈山區。據村里老人回憶,當時紅石崖戰地醫院300多名傷員經過精心治療,有的康復出院返回部隊,有的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光榮犧牲。
記者 李賀建 文/圖
圖為革命烈士紀念碑。
紅石崖位于八百里伏牛山東麓,遂平縣西部邊陲。這里樹木茂盛,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紅石崖村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流傳下來很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日前,記者跟隨“不忘初心尋訪紅色足跡”采訪團來到遂平縣嵖岈山鎮紅石崖村九龍山,追尋這里的革命故事。
新四軍戰地醫院
1944年8月,根據黨中央“綰轂中原”的戰略決策,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派遣黃霖率河南游擊兵團挺進河南,開辟嵖岈山抗日根據地。部隊戰士冒著槍林彈雨來到嵖岈山區,1200多人駐扎在叢林茂密、丘陵連綿的山區。李興樓等村住了300多名傷員,院部設在王書棟家,手術室設在王培根家和王富貴家,首長住在康松家。孫缸窯、歇子溝等村住滿了抗日戰士。遂平縣委、縣政府設在楊樹灣、黃臉場、滴水崖。兵團司令部駐扎在李興柚,戰地醫院設在紅石崖村。部隊休整后,黃霖率領部隊,在周邊的文城、諸市及西平合水等地,與盤踞的日偽軍及頑固反動派展開英勇斗爭。
軍民魚水情
當時戰斗頻繁、戰果輝煌,人員負傷在所難免。紅石崖戰地醫院接納傷員300多人,周圍的李莊溝等村住滿了傷員。醫院只有40多名醫護人員,院長張之初(遂平縣人)面對傷員逐漸增加、醫護人員少、藥品匱乏、醫療條件差的局面,非常著急。該村村民自發組織窮人會(貧苦農民聯合會),主要會員有王其四、李順、王培根等。共產黨員蔣鳳山負責與部隊聯絡,動員青年參加革命,籌集生活必需品,幫助醫護人員護理傷員。
由于紅石崖地處山區,飲水困難,部隊為解決軍民用水,在村東頭打了一口井,供軍民用。群眾為保證部隊戰士、傷員正常用水,舍不得到井里提水,表現出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深。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與冀魯豫軍八團團長王定列、政委李世才和黃霖兵團在土山會師后,飲用的就是這口井的水。部隊撤離后,村民在井旁豎起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會師泉”三個大字,以示紀念。
新四軍傷員遇難
1945年秋,內戰開始,國民黨30萬大軍圍剿中原。大軍壓境,敵強我弱,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政委陳先瑞、司令員栗在山率領部隊緊急撤離嵖岈山區。遂平縣委政委吳澤芳,縣長時志仁,縣大隊(縣獨立團)大隊長文明章、副大隊長周子瑜率領部隊在11月的一天出發,晝夜兼程轉移到湖北棗陽,準備突圍。
這時,紅石崖戰地醫院隨軍撤離,傷員能走的全走了,不能走的由村民組織的擔架隊抬著。擔架隊不顧山高路滑,經過四天四夜,將傷員送到目的地。一時沒來得及轉移的傷員,紅石崖村的群眾拼命保護他們。這些傷員有的藏在農戶家里,有的藏在村外的密林中,村民給他們送吃送喝。
據村里老人回憶,當時紅石崖戰地醫院300多名傷員經過精心治療,有的康復出院返回部隊,有的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光榮犧牲。
為緬懷先烈、不忘歷史,遂平縣政府在嵖岈山鎮紅石崖村九龍山上建一座高6.9米、基座9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并為犧牲的烈士們立碑,建成了九龍山革命烈士陵園。自2014年以來,每年9月 30日,全縣黨員干部在此開展“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以緬懷英烈、激勵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談起對未來的打算,嵖岈山鎮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紅石崖村將重點開發紅色教育、戶外運動、鄉村體驗、休閑養生等旅游項目。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