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埠打花棍: 舞動美好新生活
摘要:楊埠打花棍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現在打花棍愛好者已發展100多人,他們利用農閑時節和節假日進行公益演出,多次參與縣市舉辦的文化活動,表演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創作的作品有《花棍九打》《花棍十三打》《花棍十五打》《花棍十六打》《五星頌》等。
非遺傳承人傳授打花棍。(資料圖)
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楊埠打花棍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曾經為當地百姓帶來無盡的歡樂。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娛樂活動漸漸有取而代之之勢,因此對這一剛剛進入省級非遺隊伍的文化遺產來說,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昨天,平輿縣文化館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欣聞打花棍入選省第五批非遺項目,非常令人歡欣鼓舞。
平輿縣是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全國防水防潮之鄉,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這種文化的滋養下,打花棍在人們的生活中自然產生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與現實意義。
探訪打花棍起源地
大朱村位于楊埠鎮東南方向,離平輿縣城20公里,東南與安徽省毗鄰。這里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濕潤,平均年降雨量904.3毫米,四季分明,冬天少雪干燥,春天溫暖花開,夏秋之際是收獲農作物的季節。夏季作物主要以小麥為主,秋季作物較多,主要有玉米、大豆、芝麻、紅薯等農作物。閑暇之余,勞動人民載歌載舞,健身修心。每遇豐收季節,舞起花棍,唱起小調,以慶豐收。
楊埠打花棍早在平輿縣楊埠鎮大朱、夏莊一代,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俗稱“花棍舞”,棍子因在舞蹈時使用而得名。
據傳承人邢玉蘭介紹,“花棍”是有一根一米多長的竹竿制成,中間有幾根鐵軸連著,每個穿上十幾根銅錢,舞蹈時用棍子拍打身體各個部位,發出唰唰的響聲,又稱“唰嘰子”。
楊埠打花棍最早源于道光年間乞丐討飯,邢老路在河北一帶經商,生意不景氣,跟隨民間藝人學習打花棍技術,由于他勤奮好學,又很聰明,所以,很快掌握了花棍舞的全套技藝,由于鬧災荒,討飯的百姓越來越多,三五成群。討飯時,他們手拿棍子,據說是打狗用的。邊唱邊跳,有時還舞一下棍子,以討主人的憐眠之情,俗稱是“唱門兒”,隨著“唱門兒”的形式不斷豐富,“花棍舞”產生了,起初用來打狗用的棍子經過改制,就變成了“花棍”,其開始只是一些簡單的節奏拍打,后來,經過民間藝人的精心改編,就形成了傳統的民間舞蹈,這些舞蹈經常用來在節慶、廟會上進行表演。
邢老路回到家鄉,在東港寺院辦起了雜技團,方圓百里的百姓慕名前來學習。
深扎民間,廣受喜愛
打花棍沒有獨立的伴奏音樂,樂器最早是以絲竹嗩吶為主,一般以一些民間小調為音樂進行伴舞,旋律優美,演奏者與打花棍表演者輔唱相合,委婉細膩,時而剛進奔放。舞蹈表現出廣大勞動人民自強不屈,拼搏向上的偉大奮爭精神。
“花棍”起初主要用于“擊節”動作非常簡單,主要是直力唱歌時拍打上身會發出“唰唰”的響聲,民國初期,被當地民間藝人改編為系統的舞蹈,并在廟會和集市時進行表演。當時的個體和群體隊形已有很多變幻。打花棍是一種邊歌邊舞的形式,沒有固定的伴奏曲目,多采用《八仙慶壽》《畫扇面》《繡花燈》等民歌曲調,以2/4拍為多,慢時八拍一個動作。伴奏以柳琴和絲竹樂為主,烘托以打擊樂器。其基本動作有打肩、打腿、插地、單腿跪、對打、打腳掌、跳躍打腳等。
100多年來,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在辛勤的勞動中創造了精神的財富,花棍舞的產生、發展,如實地反映了當地勞動人民百年來的生活歷史,對研究豫南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發掘整理該舞蹈,對研究我國民間舞蹈豐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代傳承人:邢老路,男,生于1816年;第二代傳承人:邢瑞云,女,生于1852年;第三代傳承人:邢振宇,男,生于1902年;第四代傳承人:邢玉蘭,女,生于1953年。
楊埠打花棍在傳承人邢玉蘭的帶領下,招收學員69人,其中中老年人50人,少年兒童19人,免費手把手進行輔導,同時,還邀請縣、市舞蹈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培訓。楊埠打花棍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現在打花棍愛好者已發展100多人,他們利用農閑時節和節假日進行公益演出,多次參與縣市舉辦的文化活動,表演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楊埠打花棍在傳承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傳承實踐的工具有花棍、嗩吶、鑼、鼓、镲、曲胡、梆子等。創作的作品有《花棍九打》《花棍十三打》《花棍十五打》《花棍十六打》《五星頌》等。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