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保衛戰: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記者 李賀建 文/圖
仲春時節,大地滿目蔥蘢,生機盎然。“不忘初心 尋訪紅色足跡”采訪團來到遂平縣槐樹鄉李興樓村,村莊的中間赫然矗立著豫中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反映了革命先輩和遂平縣人民在嵖岈山這片熱土上建立的豐功偉績。看著那些泛黃的黑白照片,聆聽著英雄們的抗戰事跡,不知不覺間,思緒已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開辦訓練班 培養人才
抗戰初期,中共遂平縣委以嵖岈山職業學校為基地開辦訓練班,為抗日培養人才,后來還向延安、竹溝輸送了大批革命青年,成為遂平縣革命的搖籃。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后,國民黨把職業學校列為其“工作”重點。學校黨組織為盡量減少損失,便留下一些學生黨員,繼續保留黨的組織,與縣委保持聯系,后來縣委書記杜松山被捕,職業學校黨組織才停止了活動。
1944年,日軍發動河南戰役,遂平縣大片土地被日軍占領。面對國仇家恨,在嵖岈山職業學校農場堅持地下斗爭的周子郁、魏太初、時志仁,利用學校幾十桿槍,毅然組織了100多人的抗戰隊伍,對外稱嵖岈山抗日第四中隊。隊伍成立后,一邊學習,一邊做工,一邊進行抗日鋤奸斗爭。這支隊伍在之后嵖岈山兩次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兩次保衛戰 以少勝多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會議決定日后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后,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并任命劉少奇為中原局書記。1939年9月14日,劉少奇經豫西來到遂平縣,夜宿嵖岈山,為各級干部進一步明確抗戰形勢和任務。
1944年11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指示豫鄂邊區黨委和新四軍五師迅速向豫中敵后發展,盡快使豫鄂邊區與華北連成一片。于是,新四軍五師按照指示,命令河南挺進兵團迅速向嵖岈山地區進發。當時在嵖岈山一帶共有敵、偽、頑兵力兩三萬人,挺進兵團的抗戰任務相當艱巨,但是挺進兵團的廣大指戰員英勇善戰,擊潰敵、偽、頑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長期作戰后,挺進兵團為了養精蓄銳,便秘密返回豫南進行短期休整。
新四軍五師主力在嵖岈山地區出現使日軍十分恐慌和惱火,他們迅速組織力量進行掃蕩。就在挺進兵團秘密返回豫南不久,日軍于1945年1月21日,調集武裝力量500余人,向嵖岈山進攻。拂曉,日軍從嵖岈山南坡爬到了黃土嶺,以猛烈的炮火配以輕、重機槍向守護在山上的抗日第四中隊發起進攻。當時,抗日第四中隊能夠投入戰斗的約有百十人,防守任務相當艱巨。然而,戰士們毫不畏懼,打退了日軍的數次進攻。戰斗持續了3個多小時,日軍傷亡慘重,只好收兵。
此次在黃土嶺上的戰斗又稱嵖岈山第一次保衛戰,是中原抗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日軍受到很大震動。為了盡快掃除占領區抗日武裝力量,日軍決定不惜付出更大代價,以集中力量對付新四軍主力,企圖消滅抗日第四中隊。
1945年2月12日,日軍糾集了3000多人的隊伍,攜帶山炮、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等武器,氣勢洶洶來到嵖岈山。時值春節,抗日第四中隊戰士有些請假回家團圓未歸,留在山上的僅有60名農場工人和30多名職業學校學生,情況十分危急。周子郁、時志仁立即帶領戰士們撤回北山。為了盡最大努力保存實力、減少傷亡,他們決定采取輪番作戰的方法,時志仁帶領職業學校學生進入山中隱蔽起來,周子郁則帶領農場工人防守。
日軍發現抗日第四中隊戰士撤入北山后,馬上集中炮火轟擊北山。抗日戰士在猛烈的炮火聲中,準確瞄準爬山的敵人,幾十支步槍輪番發射。就這樣,從早上到中午,抗日第四中隊戰士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為了減少犧牲,周子郁最后命令全體戰士后撤,從黃姑樓一個秘密洞穴下悄悄轉移。日軍占領了黃姑樓后,到處搜索也沒有發現抗日第四中隊的蹤跡,個個氣急敗壞,放火燒掉了山上所有建筑物。
此戰又一次創造了中原抗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亦稱嵖岈山第二次保衛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創建根據地 力量壯大
在抗日戰爭中,嵖岈山地區作為通往華北、陜北、華南的焦點軸心,是新四軍、八路軍南北戰場的接合部。
1945年2月,中共豫鄂邊區黨委增派主力進入河南,并增派一些干部隨河南挺進兵團到豫中,為創建根據地做準備。按照邊區黨委指示,河南挺進兵團在嵖岈山地區向敵、偽發起一系列進攻。挺進兵團首先端掉的是豫中地區新四軍發展的最大障礙,即長期盤踞在嵖岈山西北母豬峽地區的頑軍史聘侯的獨立游擊支隊。挺進兵團最后活捉史聘侯,生俘史聘侯部下官兵300多人,初步打開了豫中地區抗日斗爭的新局面。
接下來,新四軍又經歷了下宋、尹集等數十次戰斗,擊潰盤踞在豫中地區的日、偽、頑勢力,一個以嵖岈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逐漸形成。1945年10月,王樹聲率領的八路軍河南軍區皮定均、張才千、陳先瑞、劉昌毅旅和王定烈、李士才率領的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水東八團”與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會師于嵖岈山,這預示著中共中央“綰轂中原”戰略決策的偉大勝利。
當年那段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歷史早已過去。今天,我們緬懷崢嶸歲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如今的嵖岈山地區作為紅色文化的源頭之一,其光輝歷史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嵖岈山也憑借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打卡”。越來越多的嵖岈山兒女,正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著這片美麗安寧的土地。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