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米袋
記者 李賀建 文/圖
那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發生在鄂豫邊區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紅軍游擊隊大隊長陳香齋。
陳香齋原名陳振鐸,又名陳德馨,1907年出生于泌陽縣賒灣鎮孫樓村。他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鄂豫邊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他1928年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泌陽縣孫樓黨支部書記、泌陽縣特別支部委員、縣委委員、縣執行委員。1936年3月,他調任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副隊長,后擔任大隊長,同時當選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
發現敵情進行反擊
1936年3月27日,中共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桐柏縣平氏鎮孤峰山取得廟會奪槍勝利之后,國民黨東北軍129師和地方武裝對鄂豫邊省委和游擊隊進行了長期清剿,省委和游擊隊通過化整為零和機智靈活的斗爭,于下半年開始走出低谷,在取得泌陽八門莊等幾次戰斗勝利后,重點在泌陽東部銅山溝和南部盤古山一帶山區活動。
一天下午,急行軍后的游擊隊員們在泌陽盤古山大磨山下休息。忽然,在山上瞭望的鄂豫邊省委委員周駿鳴發現了敵情,急忙擺手向大家傳遞信息。游擊隊大隊長陳香齋見狀,立即指揮隊員急行搶占附近山頭制高點。此時,山下的敵人用機關槍和步槍集中火力向游擊隊進行瘋狂掃射。到達山頂后,陳香齋與周駿鳴一起指揮大家占據有利地勢,猛烈反擊敵人,把敵人阻擊在山下,順利地擺脫了敵人。
遭遇戰中丟失10塊銀圓
游擊隊這次遭遇的是國民黨部隊第十師黃杰部的一個團,由于指揮得當,游擊隊毫發無損,敵人卻傷亡10余人。然而,在這次遭遇戰中,陳香齋帶在身上的10塊銀圓卻丟了。
這10塊銀圓是游擊隊的經費,按照游擊隊當時的紀律,弄丟銀圓是要受處罰的。陳香齋當即向戰士委員會檢討,并請求處分。戰士委員會經過反復討論,一致認為他在緊急情況下指揮戰斗,雖然丟失了經費,但是保全了隊伍,應免予處分。當戰士委員會把討論意見告訴陳香齋時,他堅定地說:“指揮部隊是我的職責,保護好經費也是我的職責。不要因為我是大隊長,就可以不遵守紀律、不受處分。我再次請求,在全體隊員面前宣布對我的處罰決定。”
接受處罰行軍途中背米袋
根據陳香齋的請求,作為對其違反紀律的處罰,一條沉甸甸的行軍米袋背在了他的肩頭。此后,不論白天黑夜、行軍打仗,這條米袋沒有離開他的肩頭。
1937年6月19日,陳香齋帶領游擊隊在追擊泌陽鄧莊鋪聯保主任王廷杰的戰斗中,被寨內保丁擊中,身負重傷、血流不止。隊員周國林給陳香齋包扎傷口時,一眼看見了那個斜背在他身上的長長的米袋,米袋已被鮮血染紅。周國林試圖把米袋從陳香齋身上取下,卻被他攔住:“不,這是紀律,不能拿掉它。”
陳香齋因流血過多,經全力醫治無效,壯烈犧牲。1937年6月19日,陳香齋犧牲后,那條鮮血染紅的米袋,被同志們埋在了他的身邊。
1959年夏,中共泌陽縣委將陳香齋的遺骨遷葬于泌陽縣烈士陵園。
“陳香齋是我爺爺。如今家里還保存著他寫字時用過的硯臺。”60多歲的老黨員陳建告訴記者,“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用青春和熱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我們要繼承發揚這種對黨忠誠、甘于奉獻的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