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紅色圣地展新顏
摘要:據了解,焦竹園村正在繪就新藍圖,將進一步利用焦竹園村的資源優勢,把焦竹園革命圣地打造成為一張紅色文化旅游名片,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進而打造焦竹園紅色旅游村莊,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全面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記者 李賀建文/圖
探訪泌陽縣紅色圣地。
泌陽縣城往東30多公里,在銅山腳下、泌水河畔,焦竹園革命舊址掩映在綠樹叢中。這是一組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的明代建筑群,分為西院、東院和東偏院,院內草木蔥郁、花開絢爛。70多年前,這里是鄂豫邊省委機關所在地,如今這里已成為一座紀念館,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焦竹園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中共鄂豫邊區省委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曾駐地。
日前,記者隨“不忘初心 尋訪紅色足跡”采訪團一起探訪這里。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讓大家的思緒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紅色焦竹園
1934年前后,鄂豫邊工委和豫南地區黨組織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圍剿”,被破壞殆盡。1935年8月,張星江、王國華、張旺午等在唐河畢店商定,將豫南、豫西南黨組織合并成立鄂豫邊省委,由張星江任省委書記、仝中玉任組織部部長、王國華任宣傳部部長。鄂豫邊省委領導豫南、豫西南10余縣黨的工作,決定在確山、泌陽、桐柏、信陽四縣接合部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桐柏山革命根據地。
1936年1月,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信陽小石嶺村成立,雖然成立之初只有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汪心泰、康春、吳恒山、老汪7名隊員和3支槍,但鄂豫邊區從此有了一支屬于自己的武裝隊伍。
通過奪取地主武裝,開展游擊戰爭,這支隊伍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發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進駐焦竹園、鄧莊鋪,省委機關設在焦竹園,游擊隊駐鄧莊鋪。10月中旬,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1937年12月,鄂豫邊省委改建為鄂豫邊特委,1938年1月改建為豫南特委。1938年1月,根據黨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與中共豫南特委一起進駐確山縣竹溝鎮。2月,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彭雪楓到竹溝后,經過整頓和加強,第八團隊迅速擴大到1500多人。
“這里是‘小延安’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前身,為竹溝成為中原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支撐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省委機關遷駐竹溝后,焦竹園曾作為招兵處在保障中原抗戰、人員輸送、物資供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泌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曉勇說,“另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邊革命游擊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大量兵力,成為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減壓帶’。”
郭曉勇說:“在這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論得到驗證,‘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發芽’得以實踐,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如今,英烈們的浩然正氣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全縣人民奮發圖強,用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革命氣概貫長虹
在眾多館藏中有一件珍貴文物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一件古時婦女裹腿用的象牙楔。據文物的捐獻者馬榮光說,這是他爺爺馬長富珍藏了數十年的文物。正是這件文物,讓在平氏奪槍戰斗中受傷的“老八團”團長周駿鳴得以喬裝打扮,化險為夷。
在鄂豫邊根據地的革命斗爭中,馬長富是一位傳奇人物。
1904年出生的馬長富,是泌陽縣王店鄉張樓村人。當年,他是鄂豫邊根據地地下黨、省委交通員,建立和疏通了以張樓為中心的地下組織秘密通道,參加過眾多游擊戰斗。
組織紅槍會,參加平氏奪槍,攻打賈樓、八門莊、出山王、馬谷田,協助隱蔽身負重傷的陳香齋……每一次都是驚心動魄,每一次都是情況危急,但馬長富總能憑借自己的機智渡過難關。直到有一次,馬長富遇到了他革命生涯中最危急的關頭。
1939年11月11日,國民黨反共勢力糾集地方武裝1800余人,對確山縣竹溝鎮進行偷襲,慘殺我軍民200多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慘案”。
慘案發生后,為補充部隊的武裝力量,組織上讓馬長富及其七弟馬長寅到駐馬店策反偽縱保安司令禹得合。不料禹得合見我軍竹溝戰敗,反把馬長富兄弟二人投入牢獄。
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烤蠟燈……在獄中,禹得合對馬長富百般折磨,威逼他:“只要你說出一個名字,便饒你不死。”
馬長富扛住了酷刑,拒不承認自己是游擊隊員,更沒有將黨組織的秘密透露一個字。禹得合無奈之下,只能以攜帶槍支危害安全的罪名,判了馬長富兄弟倆7年徒刑。直到1944年,在姜宗仁的直接領導下,我地下黨人員在獄中與馬長富見了面。
“當時,地下黨同志見到蓬頭垢面的爺爺,伸手以撥頭發為掩護,在爺爺的額頭上畫了鐮刀和錘頭。那一刻,爺爺知道他見到‘自家人’了。”馬榮光說。
后來,馬長富被營救出獄,并來到信陽吳家尖山找到了組織。在組織要求下,他回到泌陽縣繼續做黨的地下工作直到全國解放。
如今,在張樓村馬長富的墓地,每年有很多人來瞻仰悼念這位傳奇的革命者。
紅色圣地展新顏
歲月如歌。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傳承紅色基因,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新生活,如今這片紅色圣地已發生巨變。
記者走進焦竹園村,希望小學的教學設施齊全,村部、村衛生室功能完備。傍晚,村里文化廣場上,鍛煉身體的、跳廣場舞的人頭攢動。走在焦竹園村干凈寬闊的水泥路上,眼前竹海掩映,四周群山環抱,讓人感覺這里不僅是紅色革命根據地,更是一處世外桃源。
蜿蜒西去的泌水河從焦竹園村緩緩流過,與社區隔河而望的是500畝葡萄基地。在焦竹園,以觀光農業為主的一個個品牌都與“革命圣地焦竹園”這塊閃耀的“名片”共生共榮。
“近年來,村里大力發展夏枯草、丹參等特色產業種植,目前中藥材種植面積200余畝;在俺村,不但有可存欄400頭夏南牛的養殖基地,還有養羊育肥場、規模養豬場等20多個。”該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特色種植、養殖,現已成為村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抓手”。
據了解,焦竹園村正在繪就新藍圖,將進一步利用焦竹園村的資源優勢,把焦竹園革命圣地打造成為一張紅色文化旅游名片,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進而打造焦竹園紅色旅游村莊,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全面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