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溝創刊的《拂曉報》
摘要:《拂曉報》1943年5月前為油印報。1939年,毛澤東為《拂曉報》題詞:“堅持游擊戰爭”,劉少奇題詞:“為抗戰的正確路線而斗爭”。《拂曉報》的主要內容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反映和報道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卓絕斗爭。目前,《拂曉報》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機關報。
(本文圖片拍攝于竹溝革命紀念館)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張新義/文 戶向陽/圖)《拂曉報》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部隊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的油印報紙,創刊地就在被譽為“小延安”的確山竹溝。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接待觀眾近3萬人次,這讓長期擔任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的魯金亮非常自豪。說起《拂曉報》,魯金亮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拂曉報》于1938年9月30日由新四軍游擊隊在確山縣竹溝鎮創刊。1939年12月以后,曾先后由新四軍第六支隊、八路軍第四縱隊和新四軍第四師政治部主辦。報紙是四開四版油印,初為不定期刊,后改為三日刊。主要編輯人員有阿樂、單斐、易和、莊方、陳陣等。四師師長彭雪楓是該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
1942年元旦,《拂曉報》和中共淮北區黨委機關報《人民報》合并,成為中共淮北區黨委的機關報。后增出部隊版、路西版與《拂曉叢刊》。
《拂曉報》1943年5月前為油印報。刻印精細,字跡工整,常有套版與插圖,可與鉛印報紙媲美。曾寄到重慶、延安、莫斯科、紐約等地展覽,受到讀者稱贊。該報在游擊戰爭中堅持出版,毛澤東、劉少奇曾為它題詞。淮北解放區被國民黨軍隊侵占期間,該報職工在洪澤湖中堅持戰斗和出報。
《拂曉報》與騎兵團、文工團,被譽為新四軍四師的三大寶,是抗日戰爭時期華中根據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創刊人和領導人是被毛澤東、朱德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的我軍杰出軍事家四師師長彭雪楓。彭雪楓為報紙取名《拂曉報》,意指光明即將來臨,并為創刊號親自撰寫了“發刊詞”。這份報紙一經面世,就以其鮮明的立場、真實的報道、生動的文字和新穎的版面受到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的歡迎,奏響華中地區堅持抗戰的響亮號角。此外,《拂曉報》還發行到延安和國統區,后經國際新聞社介紹遠播到蘇聯、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39年,毛澤東為《拂曉報》題詞:“堅持游擊戰爭”,劉少奇題詞:“為抗戰的正確路線而斗爭”。
1946年夏出至1000期后,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改名為《雪楓報》,以紀念1944年9月在河南作戰犧牲的彭雪楓同志。
《拂曉報》的主要內容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反映和報道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卓絕斗爭。刻印技術精湛,版面設計新穎美觀,當時被譽為華中油印報之冠,曾送莫斯科、紐約展覽,被視為珍品收藏。該報存在時間長,堅持8年,共出版1159期。在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軍民對日斗爭事跡、指導部隊進行時事政治教育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績,曾受到新四軍政治部多次表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成為中共安徽省宿縣地委和蚌埠地委機關報。1972年6月停刊。1981年1月1日復刊,是中共宿縣地委機關報。目前,《拂曉報》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機關報。
責任編輯:張建航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