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博醫精誠 一位90后中醫的大愛情懷
摘要:李明曉最擅長的診病手段就是為人把脈,通過脈象知病情;他最擅長的治療方法就是針灸,通過針灸“巧”看病。我義診不為別的,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年輕的中醫,我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肩負起傳承中醫文化的歷史使命,去弘揚中醫國粹,讓更多的人認識中醫、相信中醫,受益中醫。”
李明曉在義診。
文/圖 全媒體記者 熊國森
連日來,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校醫院中醫科醫師、90后小伙李明曉多次到新蔡縣走村串戶為村民們義診的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累計為孫召、楊莊戶、棠村、陳店、磚店、余店等幾個鄉鎮群眾把脈看病1000余人次。他醫者仁心、身體力行為脫貧攻堅作貢獻的義舉,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近日,記者在新蔡縣余店鎮郭店村采訪時,10余名村民正排隊等候著李明曉把脈問診。只見他凝神靜氣為一位老大爺把脈后,用兩根細細的銀針扎進老漢的胳膊,約5分鐘后拔下針來,開了5劑中草藥配方。
“大爺,現在感覺咋樣,還疼嗎?”“剛來時疼得受不了,現在感覺好多了。用針扎兩下咋就恁神呢?”聽著他們的對話,記者頗為好奇。
老人姓楊,今年79歲,幾年前患了腦血管病,去年又患了心血管并發癥,雖然在大醫院住了幾天,裝上了支架,花了不少錢,可有時發作起來胳膊還是疼得抬不起來。聽說省里的醫生來義診,他就過來湊個熱鬧,沒想到還真中。
“別看他年輕,名氣可大了。聽說他來義診,方圓幾公里的村民都慕名而來,有的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就到縣城去他所住的賓館找他。”郭店村黨支部書記向記者介紹。
天漸漸黑了,前來看病的群眾仍絡繹不絕。“明天來吧,明天上午到鎮里還接著看呢。”村支書連忙過來打圓場。
趁著“收攤”的功夫,記者才得以和李明曉攀談起來。這位年輕的“老中醫”今年31歲,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校醫院中醫科的一名醫生,和他一起來的小伙叫邵勤,是他的同學兼助手,曾是部隊的一名軍醫。
據李明曉介紹,他爺爺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老中醫,可惜在他兩歲時就去世了。他八九歲時,通過看爺爺留下的《鄉村醫療手冊》和《新針灸手冊》等,漸漸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在略通醫道的奶奶悉心指點下,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穴位和針灸技術。
上初中時,他更加喜歡看中醫學方面的書籍,還理論聯系實際摸索著給人看病,上大學時就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2010年,他從河南職工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后,在一次招聘會上,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領導看中,作為人才引進到校醫院中醫科工作。
去年9月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明曉和同事一起參加了學校對口扶貧村——新蔡縣孫召鎮大馬莊村的“三下鄉”活動。在現場,很多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肩周炎、關節疼痛等常見病的中老年人圍著他七嘴八舌問個不停。
看著群眾因病疼痛難忍的表情和對健康渴望的目光,他覺得有必要為這里的群眾做點兒實事。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院領導后,得到了院領導的全力支持。每月他在處理完院里的工作后,就抽出幾天時間下鄉為新蔡縣父老鄉親義診。自2010年以來的10年間,他已先后為10萬人次群眾把脈問診。
李明曉最擅長的診病手段就是為人把脈,通過脈象知病情;他最擅長的治療方法就是針灸,通過針灸“巧”看病。
“中醫學是我們的國粹,是幾千年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中醫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我義診不為別的,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年輕的中醫,我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肩負起傳承中醫文化的歷史使命,去弘揚中醫國粹,讓更多的人認識中醫、相信中醫,受益中醫。”李明曉躊躇滿志地說。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