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傾聽鄉村振興好故事
摘要:被河南省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高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劉華偉,為高廟村與黃淮學院搭建了一座“橋梁”,將高廟打造成了“黃淮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積極引入產業力量,更好地實現校地合作、校地雙贏。
駐馬店網訊(記者 許靜 通訊員 李季軍 宋韶培)“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段時間以來,西平縣圍繞鄉村振興持續發力。3月28日,記者來到西平縣的田間地頭,感受這里的發展氛圍,傾聽一個又一個鄉村振興好故事。
做群眾貼心人的村駐村第一書記
雖然是一名“80后”,焦艷艷卻志向不輸男兒、干勁不輸男兒、成績不輸男兒,扛起了“駐村第一書記”這面大旗。走在村里,村民都把她當成自己的“親閨女”。
一轉眼,從出山鎮狄莊村到二郎鎮二郎村,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她那十二本駐村日志上也寫滿了為民的情懷。
“做群眾貼心人,就必須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把服務群眾的工作當‘家業’,群眾才會把你當親人。”焦艷艷堅定的說。
在狄莊村,她多方協調項目和資金,為村里修成了5.7公里的水泥路,裝上了體育健身器材,新建了小游園和公廁,建成了安全飲水工程。在二郎村,從走訪調研到扶貧幫困,從申報項目到協調資金,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落實了一項又一項的政策。
如今,二郎村的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村路修起來了,村部廣場建起來了,綠化、亮化、美化也讓村子美了起來……談起下一步工作打算,焦艷艷信心滿滿,將再接再厲,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力爭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更為出彩、厚重的新時代答卷。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
村里有基地,家里有大棚,宋集鎮崔莊村群眾依靠香菇種植產業,撐起了脫貧致富的一片天。
以前的崔莊村是個空殼村,村集體沒有土地,沒有收入。根據崔莊村的實際情況,村“兩委”干部瞄準了香菇種植這個項目。敬營輝上任崔莊村村支部書記后,多次自費去湖北、三門峽、清豐等地考察學習香菇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同時,他還帶領村“兩委”成員和貧困戶代表出去考察、論證,經過一番努力,建成了香菇產業扶貧園區。
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愛霞,通過村兩委的幫助,她率先在香菇基地承包了16個大棚,每到采摘季節,她都會來這里做工,每個香菇大棚都能給她帶來近2萬元的收益。
“別看香菇小,全身都是寶。”趙愛霞高興的告訴記者,“自從種植了香菇,村里人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職業農民培訓忙
焦莊鄉高廟村是國家級農業示范合作社示范點,也是遠近聞名的“紅薯小鎮”。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兩側,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健身、排水、文化等設施一應俱全,作為省級文明村鎮,高廟村環境宜人。
高廟村的鄉村振興進程不光有“面子”,更有“里子”。被河南省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高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劉華偉,為高廟村與黃淮學院搭建了一座“橋梁”,將高廟打造成了“黃淮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積極引入產業力量,更好地實現校地合作、校地雙贏。雖然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助下,高廟村發展起了紅薯產業,村集體和群眾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但劉華偉認為,人才振興是村莊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經常組織培訓課程讓大家學習,鼓勵村民參加。”
如今,高廟村人居環境優美,村容村貌亮麗,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了,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過去紅薯續命,現在紅薯拉動大產業,成為高廟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疙瘩’。”高廟村黨支部書記焦獻中介紹說。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