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牛倌”過上“牛”日子
摘要:王殿榮是張莊村一名普通農民。得到村里的支持和縣里的技術幫助后,王殿榮這才決定繼續養牛。看到王殿榮靠養殖黃牛致了富,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村民們也紛紛前來學習。說起養牛“秘訣”,王殿榮打開了話匣子,毫不吝嗇地讓鄉親們分享他的“養牛經”。
文/圖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孟虎
“哞--哞--”3月16日,記者走進王殿榮的牛圈,看到20多頭牛正埋頭吃著花生秸稈,時不時向外張望。70歲的“牛倌”王殿榮正精心呵護著他的這些“寶貝疙瘩”,一會兒摸摸牛犄角,一會兒給牛添些草料(如圖)。
在正陽縣清源街道張莊村,說起王殿榮,大家都贊不絕口,說他是當地帶民致富的“老黃牛”。
王殿榮是張莊村一名普通農民。2012年,61歲的他與家人商量后,決定投身養牛事業,從此與黃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開始,他憑借年輕時在城郊公社放牛的經驗,摸索著養了3頭黃牛。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等原因,辛苦兩年不僅沒掙到一分錢,還賠了不少錢,這讓王殿榮有點兒沮喪,曾想到過放棄。
時任村干部的郭海洋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就與王殿榮談心交心,鼓勵他堅定信心,并幫他與縣里養牛專業人員對接,解決技術問題,同時建議他養殖優質肉牛。得到村里的支持和縣里的技術幫助后,王殿榮這才決定繼續養牛。
2014年,王殿榮轉變了思路,開始養殖夏洛萊和西門塔爾黃牛。他每天起早貪黑,喂牛吃料、打掃牛圈、防疫消毒……一邊養牛,他還一邊琢磨著養牛“秘訣”。通過不斷學習、實踐,以及和同行交流,王殿榮逐漸掌握了養殖黃牛的門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精心喂養的黃牛一直不愁賣。2020年底,王殿榮賣掉了16頭黃牛,收益近20萬元。看到王殿榮靠養殖黃牛致了富,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村民們也紛紛前來學習。
“母牛除了吃草,每天要額外補充營養,一頭母牛一天喂20克至25克食鹽,補充鈉、氯等微量元素。”說起養牛“秘訣”,王殿榮打開了話匣子,毫不吝嗇地讓鄉親們分享他的“養牛經”。
“今年我打算再增加一些種牛,擴大規模,如果有愿意養牛的農戶,我可以免費傳授經驗和方法,為大家作點貢獻。”見到新任的張莊村黨支部書記郭海洋時,“牛倌”王殿榮信心滿滿地說。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