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收 真情鋪就致富路 賡續奮斗再啟航
摘要: 此外,張全收還自掏腰包為村里建橋修路,建村室、文化大院,安裝路燈、健身器械,為全村人購買醫保,出資選送村民外出參觀學習…… 2017年,拐子楊村在張全收的帶領下如期脫貧。張全收說。
見習記者 耿楊揚
“這既是一份至高的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今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近日,回憶起這些年扶貧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張全收說,“俺一定要把這份責任感延續下去。”
張全收,全國人大代表、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深圳市全順勞務派遣有限公司董事長。從幫助數百萬農民工務工增收的“農民工司令”,到帶領村民攻堅克難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一路走來,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
20多年前,揣著一百多元錢,張全收南下闖蕩。從開小吃店到建玩具廠,再到成立人力資源公司,張全收始終秉持一個理念:“讓外出務工人員在異鄉有個落腳的地兒,有個掙錢養家的渠道。”
2008年,受國際環境影響,不少企業用工量大減,公司待工的農民工最多時有3500多人,待工時間長達兩個月,這兩個月期間張全收按照承諾,不但給這些待工的農民工管吃管住,還按月照付他們工資總計800多萬元。
張全收將松散的勞務工組織起來,加以培訓、組編,形成“勞工團隊”,實行“團隊作戰”,確保打工者的合法權益。到2018年,他首創的“全順模式”累計吸納230萬農民工轉移就業,幫助群眾增收150億元,數以萬計的貧困家庭擺脫貧困。
先富起來的張全收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他的家鄉拐子楊村,地處周口、漯河和駐馬店三市交界處,曾經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深度貧困村。
2008年,拐子楊村“兩委”換屆時,張全收分別以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既然老少爺們信任我,我就一定帶領大家盡早脫貧致富奔小康!”張全收當著父老鄉親的面擲地有聲地說。
張全收從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入手,抓黨建、促脫貧,強陣地、固堡壘,打好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民生保障、勞務輸出精準扶貧“四張牌”。他帶領村民創辦合作社,建起10座扶貧蔬菜溫棚、占地100多畝的花卉苗木扶貧基地和光伏發電站,幫助全村62戶、183人順利走上了小康之路。
“家里有病人得照顧,不能外出打工。張書記引進的箱包加工項目,采取計件酬勞的方式,在家門口就業,既能顧家又能掙錢。”留守婦女蘇記花說,“俺現在也是名副其實的‘月薪族’。”
此外,張全收還自掏腰包為村里建橋修路,建村室、文化大院,安裝路燈、健身器械,為全村人購買醫保,出資選送村民外出參觀學習……
2017年,拐子楊村在張全收的帶領下如期脫貧。全村482戶村民,有280多戶住上了樓房,180多戶開上了小汽車。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更是達到16993元的歷史新高。
2020年9月,張全收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今年2月,他又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并進京領獎。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松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接續奮斗。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仍要不斷奔跑、追逐夢想。”張全收說。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