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文心初見英雄氣
“偶見一老翁,髯須俱白,面似魍魎,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從而問之,俯首不答,又問之,凝目淚下曰:‘吾祖仕官,九世同居,金積堆山,地連阡陌,以為終身萬無凍餒矣……延及今日,房屋被焚,地無立錐,族家兄弟苗裔,摧殘凈盡,渺渺一軀,落為乞丐,聊以度日。’余聞之后,不禁戄然生悲。”雖然原文的一些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但是經過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的辨識轉述,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寥寥數百字記述了一位老人在軍閥混戰中家鄉慘遭蹂躪、淪為乞丐的不幸遭遇;也深刻訴說著一位少年對家國命運的憂慮,和發自肺腑的報國情懷。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他曾只身與敵周旋數個晝夜,有人勸他投降,但他說,“如果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面對這篇文章,正在哈爾濱市蕭紅中學讀初中三年級的趙龐博思緒萬千,這也是他第三次來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在他心里,這篇文章是了解那個戰亂年代的窗口。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理解。”趙龐博回憶說,第一次讀的時候,自己掉眼淚了,“當時的中國民不聊生,文字記述讓我更加透徹地明白,舊時代下普通百姓的流離失所。而今天的我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求學,享受著幸福平安的生活,這是多么天差地別的對比。”
劉強敏介紹,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之時,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文章揭露了軍閥混戰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無限同情。
試想,倘若國家太平、百姓安寧,當年那個刻苦讀書的少年定會學業有成,日后以另外一種方式報效祖國。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楊靖宇等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保衛祖國,捍衛家鄉,換來今天的和平。
“橫31厘米,縱27厘米,重21克。作文用毛筆書寫,字體工整,全文共480余字……”紀念館里,趙龐博和同學們記下了楊靖宇作文的每一個細節。
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壯烈犧牲,犧牲時只有35歲。如今,戰火的硝煙已然散盡,楊靖宇的英雄事跡人民不會忘記,他的崇高精神人民不會忘記。
(新華社記者 董寶森 唐鐵富 孫彪)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