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元宵節】最憶童年鬧花燈
摘要:然后在底座上放置好小蠟燭,燈籠就做好了。白雪、紅燈籠,躥上夜空的煙花,不時響起的鞭炮,和著孩子們的歡笑聲,構成了一幅溫馨、喜慶、祥和的鄉村雪夜元宵圖。童年元宵節的熱鬧,體現在那一場場精彩的燈會上。童年的元宵節,在我記憶的長河里,歷久彌新,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文/趙宏制
如果把春節比作一場盛大的聯歡晚會的話,臘八祭灶是序曲,除夕初一是高潮,那么,正月十五鬧花燈則是最后的壓軸大戲,讓人回味悠長,難以忘懷。
在我童年記憶里,20世紀80年代的上蔡老家,每年的元宵節,到處呈現出一片張燈結彩、生龍活虎的喜慶熱鬧場面。
童年元宵節的喜慶,體現在那一盞盞火紅的燈籠上。那時候條件差,燈籠比較簡易,大都是父母就地取材給做的:先用鐵絲或竹篾扎個籠子,或長方形或橢圓形,上面罩一層透明的薄膜或紅油紙;再找一個小木板當底座,用一根彎成“n”字形的鐵絲固定在底座上,穿過籠子的兩個端口;然后在底座上放置好小蠟燭,燈籠就做好了。為了美觀,還會用紅紙剪些穗兒糊在上下兩端,手巧的人家還會剪些手牽手的小人兒、鳥獸花卉等裝飾圖案,貼在燈籠上。
正月十五的月亮剛剛爬上樹梢,彌漫在空中的鞭炮硝煙味還未散盡,我們小伙伴們就興高采烈地挑著燈籠,爭先恐后地走出家門,來到街巷,聚在一起,比誰的燈籠亮,誰的燈籠好看。一不小心腳下一滑,蠟燭歪倒,燃著燈籠的事情也有發生。當時流傳著“燈籠轟了(著火)用腳跺,明天趕集再買個”自我安慰的童謠。
最美的還是大雪時的元宵節。雪打燈,好年成。白雪、紅燈籠,躥上夜空的煙花,不時響起的鞭炮,和著孩子們的歡笑聲,構成了一幅溫馨、喜慶、祥和的鄉村雪夜元宵圖。
童年元宵節的熱鬧,體現在那一場場精彩的燈會上。那時生活貧困,電視遠未普及,無連續劇可看,無晚會可賞,正月十五玩燈看燈,則是家鄉父老最熱鬧最歡騰的娛樂項目。那時候,村村都有燈會文藝隊,你來我村演,我到你村去,走馬燈似的,相互間進行著民俗文化交流,為忙碌了一年的村民們獻上一場場精彩的表演。
在村中心,一二十盞高高挑起的燈籠,將月光下的演出場地照得一片通明。燈會表演開始了,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拍镲。還有一個特殊樂器,足有兩米長,底端是一個漏斗式的大喇叭,家鄉人稱它為銅器。一位壯漢雙手托著,鼓起腮幫,用力地吹奏著;兩只金燦燦的“獅子”在一個身穿黑衣、手拿白色拂塵、慈眉善目的“大頭吼”指揮下,踏著鼓點的節奏,時而騰起、跳躍,時而搖頭擺尾、眨眼睛,贏得圍觀群眾一陣陣叫好聲。踩高蹺的壯小伙,把鞭子摔得啪啪響,長耳朵的“老叫驢”“嗷嗷”叫地打著場子;男扮女裝劃旱船的小伙,幽默滑稽,妙趣橫生。另外,還有耍龍燈的、玩老虎的、跑小竹馬的、打小傘子的、扭秧歌的,武術表演耍九節鞭的……難忘今宵,此夜無眠。一路走過,滿眼所見皆是熱鬧場景,雙耳所聽皆是歡聲笑語。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隨著童年流水般一去不復返,童真童趣也悄然流失了。童年記憶是最美!童年的元宵節,在我記憶的長河里,歷久彌新,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