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摘要: 銅山腳下、泌水河畔,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一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的明代建筑群靜靜佇立。屋檐低矮、門頭古樸,幽深的庭院寫滿了滄桑。
河南日報記者 楊曉東 祁道鵬 通訊員 李新
銅山腳下、泌水河畔,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一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的明代建筑群靜靜佇立。屋檐低矮、門頭古樸,幽深的庭院寫滿了滄桑。
“這些經過復建的舊瓦房蘊含著一段閃光的革命歷史。”2月7日,中共泌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曉勇帶領記者來此探訪。指著正門東側外墻一塊刻著“焦竹園革命舊址”字樣的黑色石碑,郭曉勇介紹:“這里曾是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駐扎地,以此為中心開辟的鄂豫邊游擊區,是南方八省十五個紅色游擊根據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整組建筑分為西院、東院和東偏院。盡管房間很多,但布展是根據時間線與主題而定的。”在工作人員的指引帶領下參觀不同房間,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張張老照片映入眼簾,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艱苦卓絕的年代。
1934年前后,在國民黨反動當局的瘋狂“圍剿”下,鄂豫邊工委和豫南地區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保住革命火種,并讓星星之火再次燎原,成為當務之急。
“要開展游擊戰爭,把游擊隊拉到山區去,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發芽。”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朱德在接見從豫南趕來參會的張星江、王國華時,提出要開展游擊戰爭,打破國民黨圍剿破壞中共黨組織發展的僵局。
1935年8月,張星江、王國華、張旺午等在唐河畢店商定,將豫南、豫西南黨組織合并成立鄂豫邊省委,并結合豫南、豫西南實際情況,在偏僻的信陽、確山、泌陽、桐柏四縣交界的山區發動群眾,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桐柏山革命根據地。
“建在四縣接合部的鄂豫邊省委,借助溝壑縱橫、叢林密布的有利地形,帶領群眾將游擊戰爭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東院一間展室內,指著墻上“鄂豫邊區游擊戰爭形勢示意圖”,郭曉勇給記者介紹。
鄂豫邊省委成立后,創建了自己的武裝——鄂豫邊紅軍游擊隊。1936年1月,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信陽小石嶺村成立,雖然成立之初只有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汪心泰、康春、吳恒山、老汪7名隊員和3支槍,但鄂豫邊區從此有了一支屬于自己的武裝隊伍。
用建立自衛會的方法,建立基層蘇維埃政權,以交朋友的方式,與國民黨駐軍等結成廣泛統一戰線。通過奪取地主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在鄂豫邊省委帶領下,游擊隊不斷發展壯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邊革命游擊根據地有力牽制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大量兵力,成為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減壓帶’。”郭曉勇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論在這里得到驗證。
1937年10月,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進駐焦竹園、鄧莊鋪。同年10月中旬,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1938年1月,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并進駐確山竹溝,后經彭雪楓的整頓加強,第八團隊迅速擴大到1500多人。
采訪結束,登上銅山,英烈們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精神在大山間似乎還有鳴響,激勵著后人為建設美麗家園接續奮斗。 (據大河網)
名片
焦竹園革命舊址
焦竹園革命舊址,又稱中共鄂豫邊省委舊址,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駐地,以此為中心開辟的鄂豫邊游擊區,是南方八省十五個紅色游擊根據地之一。“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發芽”,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活動于確山、泌陽、桐柏、信陽四地接合部,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從最初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等7人發展壯大至1500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論在此得以驗證。2013年,依托鄂豫邊省委舊址改建的鄂豫邊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來緬懷。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