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石華和他的農耕文化展覽館
記者 熊國森
“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鄉親。胡子里長滿故事,憨笑中埋著鄉音……”近日,記者走進新蔡縣水韻天街問津閣,“零距離”體味鄉土氣息;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
在這里,各種老物件琳瑯滿目。風車水車、石槽石磨、條幾供桌、舊書舊報、筐簍壇罐、糧油布票……一件件古樸典雅的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以其“無言的結局”述說著往昔崢嶸的歲月。
這里原本是一個文玩商店,主營金石書畫、文化用品。近兩年因大量引入農耕文化元素,儼然成了一個農耕文化展覽館,展示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用品,運用實物展示農耕歷史、農耕風貌,將有關農村、農業、農民的各種“歷史記憶”收集起來,全方位勾畫論文近現代新蔡農耕文化的全景圖,再現了新蔡縣農民祖祖輩輩不辭辛勞、艱苦奮斗的場景。
“改革開放后,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傳統農耕老物件大都失去了實用價值。農民不斷翻蓋新房,現在大都住上了樓房,這些老物件沒地方歸置,有的被直接當廢品賣了。年輕一代不知道我們延續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是怎么走過來的?我就尋思著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集中展示,既滿足中老年人的懷舊心理,又便于對年輕人開展傳統教育、鄉風民情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恩父祖輩的艱辛努力,增強愛黨愛國、尊老敬親意識。”謝石華指著室內琳瑯滿目的“戰利品”向記者娓娓道來。
“我長期從事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平時就注重搜集農耕老物件。退二線之后,自主支配的時間多了,在這方面投入更多了。在縣領導的鼓勵和水韻天街的大力支持下,我把孩子與朋友聯合開辦的問津閣文玩店作為農耕文化展示交流基地,努力傳承農耕文化。”
“問津閣是一個微型展覽館,也是一個交流的集散地,有不少喜歡淘寶的朋友在這里得到自己心儀的物品。我一方面通過熟人介紹尋購或通過收廢品的代購,另一方面也通過網絡平臺選購。我認為,收藏的意義在于把一部分人不用的東西,流轉到另一部分人手里,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我們陣地雖小,但更接鄉情、更接地氣。”
“幾年來,我投資農耕文化花了十幾萬元,雖然經濟效益有限,但社會效益顯著。我利用這塊陣地,開辦了20多期公益講座;連鄭州大學的退休教授、駐馬店市的著名導演、編劇等專家學者,也被吸引到問津閣公益講堂上。外地人或外地返鄉的新蔡人偶爾走進問津閣,常常贊嘆:太好了,新蔡還有這個地方!社會的鼓勵,更堅定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和決心。”談起收藏情懷,謝石華如數家珍。
“農耕文化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鄉風民俗,目前,新蔡縣還沒有農耕文化展覽館。我的愿望是,以水韻天街國家AAA級景區為基礎,以農耕文化展覽為亮點,以共建或租賃方式,聯合其他社會力量,在問津閣所在街區打造‘新蔡縣農耕文化展覽館’和文玩交流一條街,創辦首家‘新蔡縣青少年研學基地’,讓更多人來這里感受農耕文化的無窮魅力,以此帶動附近餐飲業、娛樂業的良性發展,唱響‘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重頭戲。”
風車、釘耙、水缸、石磨等器具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時代象征,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們雖然已經被新的產品替代,但是承載著傳統匠人的執著和慧心;糧票、油票、布票、肉票雖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卻反映了新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創業史”,詮釋了新中國成立后從物資匱乏時期過渡到改革開放的發展必然性。農耕文化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象征,它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未來的征程。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