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孜孜不倦的“90后”天中工匠
記者 張新理 姚 晶 文/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耳熟能詳的古語就是華能中原燃機電廠機務檢修班班長劉楊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兢兢業業立足生產一線,每天進一步一點點,從一名剛畢業的電力院校大學生逐漸成長為燃機發電生產現場機務檢修技術專家的工作歷程。近年來,劉楊先后6次參與集團公司燃氣輪機主設備及服務招評標或技術談判工作,主持5次燃氣輪機檢修,公開發表5篇學術論文,申報2項實用新型專利。2020年11月,劉楊被駐馬店市總工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榮獲“天中工匠”稱號。
燃氣輪機素有“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燃機發電廠與傳統火電廠相比具有占地小、效率高、清潔環保等優勢。2013年劉楊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對鉆研燃機發電技術的無限向往,他來到駐馬店,進入華能中原燃機電廠開始工作。
剛開始,面對繁雜的熱力系統、直入云霄的冷卻塔、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他感到自己很無助、很迷茫。在他的心中,那么多的理論知識,如此多的設備,不知何時才能融會貫通。于是,他白天拿著系統圖,一點一點在現場的設備上查找,晚上抽空查看設備的資料,進一步熟悉設備的結構和原理。針對燃氣輪機的檢修,初期劉楊是一知半解,不知從哪兒著手,在燃燒室檢查時,他每天都在現場,不斷分析陶瓷瓦、金屬瓦和瓦片鉤等零部件的結構,跟著維護人員一起裝配燃燒室遮熱瓦,并用塞尺檢查并調整瓦片間隙。半年多的時間里,他一點一滴地進步,逐漸將理論知識與現場的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飛快進步,他追求技術的信心與決心也愈加堅定。
進入工作的狀態后,隨著對設備的了解,劉楊逐漸感覺到自己理論水平的不足。例如壓氣機通流的設計、燃燒室的傳熱分析、透平葉片的冷卻選擇等,對這些他充滿了困惑。有道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考上研究生,進一步學習研究理論知識,不能讓迷霧遮擋了眼。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研究生課程,有時候現場檢修任務繁重,他干脆住在廠里,忙完工作又跑到辦公室挑燈夜讀,終于順利通過了研究生考試。研究生學習期間,他不斷拓寬學習視野,廣泛閱讀國內外文獻,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取得動力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同時,專業知識也有了極大提高。
2018年,恰逢電廠燃氣輪機開展大修工作,他全程參與了整個過程。從前期的大修聯絡會、備件的申報、檢修中的技術改造討論、檢修工具的檢查,到后來的人員協調、檢修實施、轉子解體檢查,以及最后的冷態調整、熱態調整、轉子動平衡等,處處都有他的身影。他把檢修現場變成自己學習和成長的課堂,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現場,與廠家、班組人員深入交流心得體會,周密協調整個檢修工期,確保了大修工作順利完成。此后他又先后組織開展了電廠給水泵振動治理、余熱鍋爐漏熱治理等設備檢修治理工作,攻克了多項行業技術難關,有效消除了設備隱患,為電廠安全生產長治久安作出了突出貢獻。
由于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制造技術長期被國外幾家大型跨國公司壟斷,國內燃機電廠需要與燃機制造公司簽訂長期維護協議并承擔相對高昂的維護費用。多年來,劉楊一直積極參與系統內各類型燃氣輪機主設備勘察設計和長期維護談判,從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依據這些經驗結合自己多年來在燃機檢修中的實踐,總結燃機運維理論方法,盡最大努力為集團公司開展的燃機技術國產化自主運維提供助力。
劉楊,作為一名“90后”電廠檢修“老手”,用他的實干與奮斗彰顯了對技術鉆研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實踐。他將繼續堅守初心,奮勇前行,向專業領域的更高峰發起沖擊,為祖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