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楊村的新年新氣象
開欄的話
新年新氣象,新春再出發。春節臨近,本報全媒體記者再度踏上“新春走基層”的采訪征程,進社區、訪農家、入企業,察寒問暖、感受民生,用飽含深情的文圖、視頻,采寫廣大市民重整行裝再出發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豪情壯志,生動鮮活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講好新時代駐馬店的精彩故事。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
1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享譽全國的“農民工司令”張全收 意氣風發從鄭州趕往拐子楊村,給全村218名70歲以上的老人發紅包,給困難群眾送年貨,給村里提出新希望。
脫貧后的拐子楊村一面面文化墻傳遞著文明和諧的氣息,一棟棟新穎別致的小洋樓映入眼簾。庭院內外、房前屋后花草相擁。
“今年這條路全部擴寬,這里需要綠化,門前衛生要打掃干凈,我們是全國文明村,要家家戶戶搞衛生,干干凈凈過新年,同心追夢奔小康 。”一回到村里,張全收就開始忙活,規劃村里的發展,為脫貧后的拐子楊村提出新規劃、新愿景。
“石頭哥,今年七十幾了?”“80整啦!”“老吳,咱村發展得咋樣?”“好!好得很!都是你給鄉親們辦的大好事!”在張全收家,張全收坐在沙發上和村里10來位老人代表一邊拉家常一邊發紅包,噓寒問暖,其樂融融(如圖)。
大家談拐子楊村的變化、發展、未來,談脫貧后的幸福生活。老人們每人手里拿著500元紅包,拉著張全收的手有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百善孝為先,拐子楊村永遠是我的牽掛,無論多忙,我都要回來看望父老鄉親。大爺大媽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更幸福的日子還在后頭呢。咱村從國家級貧困村蛻變成全國文明村,這是一步非常大的跨越,村里設施齊全,環境美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這日子美得很。”張全收拉著老人們的手說。
隨后,張全收又冒雨來到脫貧戶程亞秋家,詢問孩子的學習、家里的收入,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脫貧后的程亞秋正在和孩子們一起加工“鐵氧體磁芯”,程亞秋說,丈夫在外務工,她在家照顧孩子,養殖多肉植物網上銷售,閑暇時還在家做起了手工小作坊,為工廠加工“鐵氧體磁芯”每天能掙五六十元錢,說著話,程亞秋干勁十足,手里的線圈纏得更快了。張全收鼓勵程亞秋,把孩子培養好,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和未來,再等幾年孩子們考上大學,整個家庭的命運都改變了。聽著“農民工司令”的鼓勵,程亞秋心里美滋滋的。
“該過年了,來看看你。”張全收一進大門就給坐在輪椅上的楊東亮打著招呼,送上年貨和慰問金。因為建房子從房頂掉下來受傷高位截癱,從此與輪椅為伴的楊東亮也成了張全收的牽掛。在脫貧攻堅中,楊東亮家通過精準扶貧擺脫了困境順利脫貧,楊東亮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
在吳小啟家,張全收看到吳小啟家上大學的女兒放假了,年貨已經辦得差不多了。看到吳小啟家的變化,張全收放心了。當年考上大學時,張全收親自到吳小啟家為他家女兒送去了學費,今年該畢業了,全家對未來充滿希望。
蔬菜大棚里,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這是張全收幾年前一次性拿出100萬元,建起的8座標準化蔬菜溫棚,租賃給蔬菜種植大戶,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帶動了貧困戶脫貧。13年來,每逢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張全收都會給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發紅包,為困難群眾辦年貨,規劃新一年的發展,這已經成拐子楊村一道最暖人心的風景。
拐子楊村也在張全收的帶領下,從一個國家貧困村成為全國文明村,道路硬化綠化、農村電網改造、安全飲水和寬帶入戶工程全部到位;村民文化廣場、大舞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標準化衛生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大棚蔬菜、光伏發電、花木種植、外出務工等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風生水起;孝善文化、敬老餃子宴等活動傳遞著鄉風文明。如今,一個文明、和諧、富裕、幸福的拐子楊村正向小康邁進。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