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張廟社區:振興路上 得干
摘要:“說干就干,只要咱們抱團把勁兒往一處使,就沒有咱們辦不成的事兒!”平輿縣東皇街道張廟社區李橋村村民李小勇自豪地說。
駐馬店網訊(記者 田瑞德 通訊員 賀志勇)“說干就干,只要咱們抱團把勁兒往一處使,就沒有咱們辦不成的事兒!”平輿縣東皇街道張廟社區李橋村村民李小勇自豪地說。
1月15日一早,李橋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帶上鐵鍬、鋤頭、開著三輪車,到村內河旁和村后港沿、溝渠上栽上垂柳、桂花等樹木,盡管天氣寒冷還刮著風,但是大家干勁十足,栽樹、澆水、培土。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600多株樹木便栽植完畢,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此次所栽樹木由李橋村村民捐資購買、義務栽植。
李橋村有東西兩個村民組,160多戶人家,800多口人。由于位置偏僻,基礎設施差,以前只有一條磚頭扣的路,出行很不方便,許多村民選擇在縣城或外地買房子,解決孩子上學讀書等問題。
穿村而過的小河,由于缺乏維護,年久失修,嚴重淤塞,河中雜草橫生,岸邊垃圾遍地,成了一條臭水溝。村民深受其害,怨聲載道,但是因為無錢治理,部分村民破罐破摔,把河岸當成垃圾場,陷入了嚴重的惡性循環。
村后有一口護城河形狀的港,曾經富產魚蝦,是李橋農業防澇排水的通道,也是老一輩村民兒時的樂園。同樣因為年久失修,逐步淤塞變成了荒溝,不僅失去了防澇排水功能,還影響村莊的形象。
2020年初,張廟社區立足實際,根據李橋地形改造坑塘,實行“挖大填小”,即把一些不規則的小水坑通過擴挖連片建成大塘,用來養殖水產或栽種蓮藕等作物,填平后的小坑塘則作為宅基地,建設了村民休閑活動的小游園。坑塘得到治理的同時又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
年底,鄉親們期盼多年的水泥路終于修到了家門口,寬闊結實的混凝土路面,極大的改變了李橋的生產生活條件。
李橋人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基礎設施條件,為了更好的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好道路,守住綠水碧波,經村民組長李小勇及幾位鄉賢提議,趁春節將至,村民們陸續回家,呼吁大家自發捐資,籌資購買了樹苗,栽下了綠色和希望。本村村民李祥在鄭州開公司,積極捐資4萬多元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實現了美化和亮化,為留守老人和孩子夜間出行提供了便利。
李華松是村里的醫生,平常比較忙,這次村里改善人居環境他捐了3000元錢,并積極參與義務植樹。他說:“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干,不能光等、靠、看。國家政策再好,也不能事事都依賴政府啊,能自己解決的事盡量自己解決!”
為了改善村民人居環境,村民秦圣不但捐款3000元,還開著自家的鏟車,一馬當先投身到火熱的勞動中,起早貪黑挑起了大梁。60多歲的李運來在村里干了30多年村干部,義務勞動中,他身先士卒,模范帶頭,令人格外振奮。70多歲的老黨員李化云已經干不動重體力活,仍然在勞動現場忙前忙后。包工頭李中原顧不上工地上已催促幾次了,依舊每天都能在勞動現場看見他,積極參加義務勞動。
“在村里,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就是環境臟亂差問題,那就動員黨員群眾自己動手,先從打掃衛生干起。”張廟社區黨支部書記郭金珠表示,“下一步,張廟社區將在全社區推行李橋村的成功經驗,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力度,為村民打造更加美麗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
李橋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政策的支持下,自力更生,團結一致,綠化美化村莊環境,打造宜居美麗鄉村,為建設美好家園自覺貢獻自己的力量,樹立了良好的文明新風尚,昂首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責任編輯: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