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醉麥積山
摘要:這些形象多樣、造型獨特的泥塑和壁畫,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仍閃爍著藝術的光芒,詮釋著佛像不朽的傳奇。是他們讓我們看到這么精美的佛像,是他們讓藝術的精髓流傳后世,他們將和這綿綿青山、古老的石窟一起讓后人敬仰!先有萬丈柴,才有麥積山。”
□ 程磊磊
在有著“隴上小江南”美譽的天水,在綿綿的秦嶺山脈上,有一座麥垛型孤峰山巍然聳立。她山巒疊翠,草木蔥蘢;她歷經風雨的洗禮依然風景秀美,如詩如畫;她帶我們穿越歲月的風塵,追溯佛教的歷史興衰,感受時代的風云變遷。
迎著綿綿細雨,我走進了古老而神奇的麥積山。起初并未覺得她有什么與眾不同,慢慢地綠色在我眼前鋪展開來,一株株枝葉茂盛的大樹伸展著枝干,熱情地迎接我們。走在細雨浸潤的林間小道,聆聽雨滴的輕聲細語,一股涼意涌上心頭。我仰頭凝望山頂,麥積山石窟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凝視著我,那目光強烈地撞擊著我的心,那么深遠那么幽邃,讓我忍不住想要走近它,感受它那來自遙遠時空的過去。
麥積山石窟是文化延續性最長的一個石窟,開鑿于后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朝代。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麥積山石窟特有的時代印記,讓現存的每一處洞窟和石碑都寫滿了歷史的厚重感。
蒙蒙的細雨格外多情,給麥積山增添了幾分詩意與神秘。此時山上云霧繚繞,我看不清它的模樣,只能模模糊糊看到大大小小、或圓或方的洞窟半遮半掩地散落在懸崖峭壁之上。最為顯眼的就是屹立在中間的三座大佛,聽導游講這是98號洞窟,建于北魏時期,主佛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高12.2米,他眼睛微閉,慈祥地誦讀經文,普度蕓蕓眾生,讓人不由升起一股膜拜之心。旁邊觀世音菩薩的佛像因為長時間的風吹雨淋,脫落風化掉了,不禁讓人心生惋惜之情。蘇軾曾經有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雖然看不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模樣,但這種殘缺的美,不僅引發了我們無限的遐想,保留了歷史的原貌,還清晰地還原了古人開鑿石窟的大致過程,讓我們驚嘆無數工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鑿石窟的巨大工程,并為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和無窮的智慧所折服。
我沿著狹窄陡峭的臺階向上攀爬,沿途看到有抱著孩子的父母,拄著登山杖的老人,背著相機的攝影師努力前行的身影。他們每到一處都深情撫摸著巖壁,把手機、相機的攝像頭貼近鐵網的孔隙,記錄下石窟里每一尊佛像歷經千年不朽的傳奇。
沿著迂回蜿蜒的棧道,我看到了造型多樣、刻畫細膩、生動傳神、姿態各異的精美泥塑。他們有的屏神凝視,神情嚴肅;有的頭戴蒲扇,慈眉善目;有的雙手合十,默念經文;有的低頭含笑,溫婉慈善;有的手持法器,威武雄壯。這一尊尊靈動的佛像有著蒙娜麗莎的微笑,有著形神兼備、動靜相生的虔誠,仿佛能穿透你的思想,洞察你的心靈。在它們面前,所有世俗的雜念和浮沉都瞬間煙消云散,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寧靜與灑脫。
我凝望著這來自不同時期的泥塑,欣賞著每個時代對美的不同詮釋。精美的女性塑像,展現了東方女性的端莊高貴與典雅,將那個時期女性的柔美、慈母般的微笑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歷史的畫卷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藝術之美;形體高大的男性雕像,展現了華夏炎黃子孫頂天立地的偉岸形象,將男性的剛毅,威猛不可侵犯的莊嚴刻畫得惟妙惟肖,在歲月的洗禮下依然有氣吞山河的氣勢;天真可愛的童男童女泥塑極富生活氣息,工匠們把孩子的稚氣與無邪靈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威嚴的佛像群里多了一份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還有那少男少女相互依偎、竊竊私語的雕像更是打破了封建世俗的束縛,更趨向于世俗化、人性化,富有反抗精神。
這一尊尊佛像既有后秦時代的西域風格,又有北魏時期的中原風格,北周的方中求圓風格,宋代的寫實風格。這些形象多樣、造型獨特的泥塑和壁畫,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仍閃爍著藝術的光芒,詮釋著佛像不朽的傳奇。它們在朝代的更替中變換著模樣,在文化與情感的碰撞中拉近了人與佛的距離。藝術家和工匠們用最原始的工具將美麗與信仰注入宗教佛像的身上,見證了每個時代歷史沉浮中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真是精妙絕倫。
再往上走,我終于來到了高達88米的棧道。登高望遠,心中豁然開朗,此時霧氣升騰,對面的山已被云霧籠罩,白色的濃霧掩映著青山綠樹,讓人感覺飄飄欲仙。再回望那一尊尊大佛,讓人恍若到了佛經里描繪的西方凈土,此時已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只覺得心如止水。回過神,一尊尊大佛的頭上似乎惠光普照,他們俯瞰著山石松濤,俯瞰著潺潺流水,做大山最忠實的守護者,向人們回望著歷史,展望著未來。
從上面往下走,依然別有洞天。你看那44號洞窟西魏造像,風格繼承秦漢傳統,技法精湛,主佛釋迦牟尼面容飽滿瑩潤,神情典雅圣潔;90號北魏時期、北周重繪、宋代重塑的正壁佛左側弟子迦葉沉著穩健,右側弟子阿難瀟灑聰穎;165號北魏時期、宋代重修的供養人神態瀟灑,寫實自然;76號供養人蝸卷式發髻偏向一邊,生動別致;還有那78號窟內的三佛雄健挺拔、威嚴肅穆,造像風格有明顯的外來影響,右臂壇基前的男供養人手持蓮蕾,虔誠恭立,栩栩如生,鑄就了佛像的經典。
這么多智慧的結晶,這么多藝術的典藏,難怪有對聯說“藝并莫高窟,文傳庚子山。”我們今天能看到這么讓人震撼的泥塑,不得不感謝民國時期的知名學者馮國瑞先生。麥積山石窟在馮國瑞發現之前,沉寂了幾百年。生于天水的馮國瑞看到麥積山有關的史料記載后,不畏艱難險阻,先后六次深入大山深處,探秘麥積山石窟的秘密,他發現了散花樓窟頂的壁畫,獲得了麥積山石窟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揭開了麥積山泥塑神秘的面紗。
除了感謝馮國瑞,我們還不能忘了大批的文物修復工作者。這里依山傍水、潮濕多雨,雖然工匠們在泥巴里拌入蛋清、中草藥、頭發絲來增強泥塑的韌性,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但歲月的洗禮還是讓很多泥塑風化殘缺得厲害,有的只剩下一堆浮塵。為了讓這千年的歷史永存,讓更多后來人見證燦爛的東方文明,大批的文物工作者和麥積山的居民開始了漫長的修護過程。他們在狹窄潮濕的洞窟里重復著枯燥的修復工作,一堅持就是幾十年,有的甚至付出一生的心血。是他們讓我們看到這么精美的佛像,是他們讓藝術的精髓流傳后世,他們將和這綿綿青山、古老的石窟一起讓后人敬仰!
麥積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統一,遠離了喧囂,用它那獨特的魅力和故事吸引著中外游客。麥積人的故事還在傳誦,“砍盡南山柴,才修起了麥積涯。先有萬丈柴,才有麥積山。”的諺語還在山上回響,而我仿佛看到了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