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的暢想
摘要:這里地處中原,一馬平川、地平如鏡,道路非常平坦,適合車輛平穩行駛,如果這里是深山區或崎嶇的丘陵地帶,估計奚仲不會產生發明車輛的靈感;但是,僅憑這些條件還不行,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因為,在整個偌大的中原,還有幾十個地理氣候條件和平輿差不多的平原縣,他們卻沒有發明出車輛。
文/岳建國
據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考證的結論,約在3500年至4500年前,中國獨立發明了第一輛自己的車。中國古籍《左傳》記載,車是夏代初年的奚仲發明的,按這個時間算,那是4000年前夏朝發生的事情。在殷代(距今3000多年前)文物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殉葬用的車,這則是實物證明。當時的車子由車廂、車轅和兩個輪子構成,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另據《世界文明史》記載,位于亞洲“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5000多年前就使用戰車打仗,這項技術隨后傳播到非洲的埃及,4000年前又通過地中海傳播到歐洲。但據當代考古學家發現,6000年前的德國已經有了車輛。
平輿古有“輿侯祠”,又名“三圣祠”,俗稱“三圣廟”,“三圣”指的是奚仲的父親、造舟的番禺,造車的奚仲和奚仲的兒子、馴服野馬的吉光。三代名人被尊為摯地(平輿在夏、商時期叫作摯地)的三圣——舟神、車神、馬神,長年祭拜。流傳至今的這個民間故事曾經存在的古建筑“三圣祠”,加上這里一直是傳承千年的“太平車”的出產地,都可證實奚仲在這里造車的說法并非神話或傳說。
車輛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能夠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讓“引重執遠”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遠程交通條件,讓運輸業有革命性的發展。人類最早的運輸方式是肩扛背負、驢馱馬運,效率很差,車輛的發明讓人力畜力逐漸得到解放。古人要借助滑、撬搬運重物,即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杠,眾人推著移動物品——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如果埃及人很早就有了車輛,金字塔會在更早的時間建成,而且規模會更大。如果平輿人沒有發明車輛,因地理原因相對封閉的中國,車輛的出現肯定會再等幾十、幾百年,中國的運輸革命就會被推遲,社會進步的步伐也會大大減慢。
據記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最初是“指南車”,由馬車和指南裝置兩部分組成,如果沒有平輿人發明的車輛,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就會變成三大發明。不止于此,中國歷史上多個走在世界前列的、農業文明的黃金時代,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北宋的“咸平之治”、明朝的“永樂盛世”等都不會出現。
這可不是故意聳人聽聞。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在1492年哥倫布首次在美洲登陸之前,他們都沒有發明出車輛,這是他們落后亞歐大陸3000年、停留在原始部落時代的原因之一。當西班牙殖民者168人的小型軍隊騎著戰馬、高舉鋼刀向印第安人的末代皇帝阿塔瓦爾帕領地沖來時,皇帝正坐在很多人抬的轎子上慢悠悠地行走,很快,負責保衛他的4萬多人的軍隊瞬間被殺死和驅散,沒有戰車的皇帝做了俘虜。試想,如果印第安人早早發明了車輪和車輛,擁有和歐亞同等的文明,那么,世界史就會改寫,甚至美國這個國家壓根就不會出現。
說到軍事用途,車輛的出現稱得上舉足輕重。在商代,馬車被大規模應用到戰爭中,大大提高了戰爭的機動性,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步伐。到了近代,用蒸汽機、內燃機做動力的火車,在運輸戰爭物資上起了很大作用,具有“矛”和“盾”雙重功能的裝甲車、坦克等,都是車輛技術的進化和延伸。車輛對于民生的意義就更大了,從獨輪人力車、兩輪馬車、牛車到現代的貨車、轎車,對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和文明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機器內部傳動裝置使用的各類齒輪,曾經是工業革命的象征。
回憶我老家西峽20世紀50年代使用的簡陋牛車,平輿一家博物館內作為文物展覽的四輪馬車“太平車”,完全可以用“豪華”二字來形容,堪稱目前轎車中的保時捷或特斯拉。從科技改變時代、促進國家文明進步這個角度看,當時的平輿縣,其科技地位相當于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90年代的北京和廣東、現在的深圳和杭州!平輿人能率先發明出車輛,與平輿的地理特征和氣候有關。這里地處中原,一馬平川、地平如鏡,道路非常平坦,適合車輛平穩行駛,如果這里是深山區或崎嶇的丘陵地帶,估計奚仲不會產生發明車輛的靈感;這里的土壤、氣候適合小麥等糧食的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社會的黃金寶地,大面積的農業種植需要畜力作為犁地的動力,于是這里早就有了被馴化的耕牛和馬匹,如果沒有它們,車輛也不會被發明出來。但是,僅憑這些條件還不行,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因為,在整個偌大的中原,還有幾十個地理氣候條件和平輿差不多的平原縣,他們卻沒有發明出車輛。所以我們必須認為,平輿人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比其他縣的人更善于動腦,更善于觀察、琢磨、發明和創造!
國外有學者預言,在信息時代和即將到來的生物技術時代中,軟件和芯片會讓輪子退出歷史舞臺,事實不是這樣。雖然我們的手機中幾乎看不到輪子了,但手機不能代替大量使用輪子的工廠,蛋白質的分離需要帶軸承的離心機。“既然我們從文明之初就選擇了輪子,那么它很可能會伴隨人類的始終”。所以,平輿的“車文化”是不朽的。
歐洲學者早就認為,悠久優秀的古代文化,是一個民族永遠的、最重要的、用之不竭的一大資源,社會的進步,無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發展,當然包括揚棄與創新。從這個角度看,平輿的未來大有希望,一定會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感謝平輿人帶領華夏民族進入車輪時代,為中國進入工業文明增添了新的杠桿。
(作者系河南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