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同心跨越數字鴻溝 就醫不再"老來難"
摘要:線上線下齊服務解決老年人“就醫難” 面對被科技化困擾的老年人,日前國家正式出臺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包括不得拒收現金、不得將“健康碼”作為通行唯一憑證等,從多個方面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實際問題。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比如看病,輕輕一點,掛號、繳費、查看結果等都能很快搞定,免去了排隊、等候時間。然而,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這些便捷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老年人對智能化就醫的接受程度如何?醫院采取了哪些措施填補“數字鴻溝”、方便老年人就醫?11月25日,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就醫智能化老年人需引導
11月25日上午9點,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鄭東院區門診樓前,患者正排隊進入,保安不斷提醒大家掃碼。“不會掃碼的可以到里面服務臺,有護士專門登記,有身份證就行。”針對一位老人的疑問,保安回答。
進入門診大廳,記者看到,除了自助掛號機,還有十多個人工掛號窗口供患者選擇。今年72歲的張桂清老人剛剛在自助掛號機上完成掛號,她告訴記者:“我不會用手機掛號,有時讓孩子幫忙提前掛好,自己來的話,如果不會操作旁邊有人幫忙,但有時一些專家號很難掛到。”
在繳費環節,診間支付如今在很多醫院推廣開來,不出診室就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完成繳費,然后去檢查或者取藥。但老年人更多選擇使用醫保卡或者現金,需要到窗口繳費,麻煩不少。
如今,掛號、繳費、取化驗單等就醫流程,基本都可以在自助機或借助手機完成。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發現,有些醫院已經取消人工掛號等服務,但所有醫院的自助機旁都有志愿者或者導醫。
“醫院通過各種方式教老人使用網絡掛號,同時優先為老人提供引導和服務,避免科技便利成為老人的‘不便’。”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手機操作太復雜許多老年人“搞不定”
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人,這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10.3%。
很多老人也在子女的指導下積極學習,網絡預約、微信支付、掃碼乘車等都得心應手,努力跟上時代步伐。但仍然有許多老年人使用網絡不熟練,便利技術成了一些老年人難以跨越的“門檻”。
采訪中記者發現,操作復雜、擔心網絡風險是很多老年人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我用的也是智能手機,但是用手機掛號要注冊、綁定就醫卡、銀行卡等,太復雜了,學不會。”“總感覺用手機支付不太安全,害怕遇到詐騙,所以還是習慣用現金。”采訪中,幾位老人說出了自己的難處。
如今,在出行、消費、社保辦理等很多場合,科技化成了部分老年人的“絆腳石”。對此,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科技化也應該考慮老人的需求,而不只是冰冷的技術,多些人性化的包容和服務,才能讓老年人不被“邊緣化”。
線上線下齊服務解決老年人“就醫難”
面對被科技化困擾的老年人,日前國家正式出臺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包括不得拒收現金、不得將“健康碼”作為通行唯一憑證等,從多個方面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實際問題。
在就醫方面,《方案》提出,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簽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
業內人士表示:“醫療衛生機構要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兩條腿’走路。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方便老年人就醫,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記者 曹萍)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