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莫名下“黏雨”原是蚜蟲分泌物
摘要:目前出現的蚜蟲主要是黃山欒多態毛蚜,因為個頭大,所以分泌物較多。隨后,記者發現,市區天中山大道、平安街、十三香路北段、駿馬路、文化路、金雀路等路段也有行道樹生蚜蟲現象,主要集中在黃山欒樹。
本報訊(全媒體者 王永良)“明明是晴天,行道樹兩側卻‘細雨’紛紛;樹下的路面上一片片污漬,踩上去黏糊糊的,希望相關部門及時噴藥治蟲。”11月15日,居住在市區文化路西段同信府小區的王女士撥打本報新聞熱線2830110反映情況。
15日上午,記者在市區交通路與菜園街交叉路口附近看到,行道樹黃山欒樹下,黑乎乎一片,停在樹下的車輛落滿了黑色的黏性物質。楊女士住在該路段輕紡公司家屬院,最近她每次在交通路散步時,都會感到路兩旁的行道樹在下“毛毛雨”,用手摸摸還黏糊糊的。她停在路邊的車子更是沾滿了斑斑點點“油漬”。
這些天,環衛工人也很苦惱。
“自從出現道路‘滴油’的情況后,路面清掃起來很麻煩,這東西黏性很強(如圖),不沖洗的話,根本打掃不干凈。”一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
據一位園林工人介紹,蚜蟲每年有兩次盛發期,第一次出現在春季,適逢黃山欒樹發芽;5月為第二次盛發期,是黃山欒樹長葉期間。因為蚜蟲吃嫩葉、嫩梢,吸吮汁液,每到這個時節,它們聚集在欒樹的嫩枝和幼葉上啃食,“吃飽喝足”的蚜蟲會產生大量分泌物。而市民所看到的發黑發黏的“細雨”,就是蚜蟲的分泌物。目前出現的蚜蟲主要是黃山欒多態毛蚜,因為個頭大,所以分泌物較多。
隨后,記者發現,市區天中山大道、平安街、十三香路北段、駿馬路、文化路、金雀路等路段也有行道樹生蚜蟲現象,主要集中在黃山欒樹。
現在進入初冬了,怎么還會爆發蚜蟲呢?采訪中多位市民提出疑問。為此,記者咨詢了市園林局綠化科研所相關負責人李春枝。
“近期氣溫達到20攝氏度,這很利于蚜蟲的生長繁殖。”李春枝告訴記者,市民不必擔心,蚜蟲本身和其產生的“蜜露”對人體都無害。李春枝表示,“蜜露”的主要成分是糖,所以有黏性。
“科研所已向各區綠化部門發布了蚜蟲防治通報,目前,已有綠化部門著手對轄區黃山欒、國槐等行道樹進行施藥防治。”李春枝說。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