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舞蹈行業如何發展?
摘要:北京舞蹈學院青年教師、人文學院教授劉巖編舞并主演的抗疫主題舞蹈影像作品《手·護》用影像的方式和舞蹈的力量,向所有付出努力的一線工作者、堅守防疫的人民群眾致敬。
11月3日,由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國舞蹈家協會聯合舉辦的BDA舞蹈論壇(2020)在北京舞蹈學院閉幕。近千位國內外舞蹈藝術家和關注舞蹈藝術的各界專家學者以“疫情·人類命運·舞蹈”為主題,通過線上方式共同探討了疫情為舞蹈帶來的變化及未來發展趨勢。
保持開放心態尊重創作規律
舞蹈藝術在疫情期間以特有的表達形式和社會功能,催生了“方艙舞蹈”“居家舞蹈”和“云舞蹈”等新空間。大眾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以舞抗疫、以舞健身,找到了抗擊疫情的一劑“良藥”,也讓每一位舞蹈人深思舞蹈之于社會的重要作用。
疫情的發生給舞蹈的學習、體驗、創作都帶來了不小的變化,也給藝術家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使命感。從2009年開始創建的“亞彬和她的朋友們”舞蹈品牌,如今已經走過了11年,舞蹈家王亞彬的身份由一名舞者逐漸向編舞和導演的身份進行拓展。
她認為,舞蹈本身需要遇見,遇見觀眾,遇見自己,“作為舞者其實是一個很開放的心態,作為一個編舞和一個導演,其實我也希望在未來有更多跨舞種的,然后跨不同主題的跨文化的創作。”
線上演出可助力舞蹈更有力量
疫情期間,不少機構和舞蹈家都開拓了線上領域,線上直播、線上教學、線上藝考等新模式。業內認為,線上從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劇場空間。
國家大劇院在疫情期間做了歌劇、音樂會、話劇、舞蹈等演出藝術形式的線上同步直播。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部副部長關渤表示,不光是疫情以來,其實最近10年,無論從作品的創作還是觀演關系,都因為數字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某些創作者看來,線上演出,尤其是鏡頭語言甚至可以幫助舞蹈的表達更有力量感。北京舞蹈學院青年教師、人文學院教授劉巖編舞并主演的抗疫主題舞蹈影像作品《手·護》用影像的方式和舞蹈的力量,向所有付出努力的一線工作者、堅守防疫的人民群眾致敬。
劉巖認為,如果我們把鏡頭運用好,它是可以助力于舞蹈思維的表達的,可以讓我們的很多東西變得更有力量,可以更直接地傳達我們的思想。
作品本身的質量更重要
那么究竟是選擇線上還是劇場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線上和線下演出并不沖突。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春看來,原來集中在大城市的舞蹈資源現在以網絡方式進行擴散,被重新分配。
劉春認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歸根到底還是要更關注舞蹈作品本身:“后疫情的觀演,我覺得不應該是簡單的一個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內容是否可以延展,本身的質量是不是能經得住網絡和現場的雙重考驗。”
文/記者 田婉婷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