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衛國》 不少影像來自士兵把守倉庫
摘要:●畫面 修復講究“修舊如舊” 紀錄片里大部分是1949年到1953年這5年的影像資料,所以部分膠片有磕裂、劃傷,需要進行膠片修復。
No.603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 71分
觀影地點: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15人
10月25日,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導演郝蘊執導、張涵予擔任解說的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以下簡稱《保家衛國》)在全國上映。影片內容沒有局限在抗美援朝2年零9個月的戰場上,同時還呈現了這場戰爭爆發前的國內狀況與國際形勢,將眾多珍貴的紀實影像資料搬上大銀幕。
郝蘊表示,作為文獻紀錄片,《保家衛國》將70年前的珍貴影像展現給觀眾,中美朝韓幾方的影像都在片中得到了立體呈現,有很強的歷史價值,等到紀念抗美援朝100周年、150周年的時候,這部紀錄片還會成為下一代人研究這場戰爭的寶貴資料。新京報記者采訪了該片導演郝蘊,聽她講述創作這部紀錄片的幕后故事。
●創作
老兵在接受采訪前幾天都睡不著
由于受到疫情影響,《保家衛國》差不多只有4個月的創作時間。郝蘊形容《保家衛國》最初的創作是“連滾帶爬過來的”。今年7月初的時候,還沒有劇本,采訪人物和采訪方向也都不清晰。郝蘊想到了一個可行性辦法,就是尋找到老的紀錄影像,然后再令這些紀錄影像都放在哪里保存,是誰拍攝的,膠片是怎么放出來的,放映機是什么樣子的等疑問得到解答。這樣處理后,膠片庫、膠片放映、抗美援朝老攝影師和老攝影機等,構成了這部紀錄電影的敘事載體,很多老的影像資料就很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片中有一些對當年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的采訪。這些尊敬的老兵年齡基本都在90歲上下,接受采訪前幾天都睡不著,采訪完又很激動,這樣導致他們中的幾位在后來都沒法參加其他攝制場景。
整部紀錄電影差不多90%由老的影像資料構成,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找到需要的資料,讓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如此豐富,也得益于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郝蘊在拍攝一部紀錄片時,已經看了大量資料,從3月份看到6月份,看了大概150部片子,大體知道每個時期有哪些有力量的影像,把片子再調出來,方向性就更明確。
●獨家
珍貴的會議資料首次披露
《保家衛國》中老的影像資料主要來自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倉庫。其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共和國的很多珍貴影像資料在那里保存。這個倉庫由士兵看守,郝蘊入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多年,都沒機會進去,但這次對《保家衛國》劇組開放。
雖然是講述抗美援朝的紀錄片,但郝蘊不想把內容局限在抗美援朝2年零9個月的歷史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之前出品過兩部《抗美援朝》紀錄片,如果只講戰場上的事,針對性很強。郝蘊想把抗美援朝的背景和當時的國內建設、國際形勢也拍出來,這就相當于另辟蹊徑了。她表示,創作團隊在資料庫用約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獲得了70年前眾多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這要得益于百年電影的力量,我們這代人就是這種傳承的受益者。
電影里關于領導人的畫面,是郝蘊在查資料當中最難的環節,出兵前后的會議太絕密,沒有留下影像。直到查到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雖有很多議題,但其中講到抗美援朝,于是劇組找到這個片子做了膠轉磁,又好不容易找到這個會議的聲片,也做了膠轉磁。最后把膠片和聲片結合起來,將這些抗美援朝的珍貴真實影像首次公開在電影里。
●內容
大量書籍作參考,軍史專家把關
郝蘊為了能在兩個月內把片子做出來,沒日沒夜地看資料,《朝鮮戰爭》、《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我們的足跡》等都是案頭書。并有軍史專家郭志剛、國史專家王均偉為電影撰稿,把握方向。
文獻類紀錄片的傳統創作方式,就是找相關專家撰稿,本子出來后,找解說員把本子錄下來,編導再根據錄好的解說詞去貼畫面,幾乎不存在編劇的作用。郝蘊想換條路子。因為電影要進院線,她不想做成一部專題片。專家稿子里的內容已經被壓縮到成片能容納的幾千字,她和團隊查資料、讀書獲得的信息,豐滿著這部片子。郝蘊擔負起編劇的職責。她和剪輯老師在現場一邊編一邊做,片子編完,編劇的工作才完成。
●解說
張涵予聲音和歷史一樣滄桑
郝蘊曾經在電臺做過六七年DJ,對聲音特別敏感。她在查閱過去影像資料的時候,會特別留意里面的解說詞,然后連著當年的畫面和解說詞都摘出來,所以,觀眾在電影院看到的不只是一個黑白畫面,還可以聽到70年前中國、美國、朝鮮不同國家人的聲音,讓觀眾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老片子。
但如果一部紀錄片,觀眾聽了許多不同語言的解說,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困擾,郝蘊需要一個新的解說員,他的聲音是通貫穩定的,就像是一條橫軸,任憑其他歷史的聲音像波浪線一樣在這條橫軸上波動,而張涵予的聲音就具備這樣的特質,“比較滄桑,更貼切50年代的這種黑白的畫面”。張涵予的解說詞有1萬多字,比一般電影里的臺詞多,他笑言,這一年都沒說過這么多話。
●畫面
修復講究“修舊如舊”
紀錄片里大部分是1949年到1953年這5年的影像資料,所以部分膠片有磕裂、劃傷,需要進行膠片修復。但它們是紀錄片,是70年歲月的鉤沉,所以在修復過程中郝蘊要求“修舊如舊”,避免過度修復折損影片。電影采用4∶3的畫幅,也是為了貼合當時50年代人的觀影習慣。
在《保家衛國》制作群里,郝蘊導演給大家留言:如何在歷史面前保持“客觀”,如何在浴血的膠片后心存“敬畏”?她將這個能引起共鳴的創作心態思考題留給了后來的工作者。
采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