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為現實題材 增加怎樣的新維度
摘要:重新定義青春劇: 青春表達的文化轉向 青春劇的類型拓展與風格轉變,總的來說,跟時代文化和觀眾變化有莫大關系。
近幾年,青春劇已經逐漸走出單純的校園戀曲風格,關注青年觀眾更廣泛的心理訴求和個性表達,最近播出的《風犬少年的天空》就是典型一例
楊慧
在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的諸多類型中,青春劇一度算不上創作的重心。狹義的青春劇一般是以校園題材為主,從1989年《十六歲的花季》開始,此后雖然有《十七歲不哭》《紅蘋果樂園》《將愛情進行到底》等作品問世,但校園青春,在電視劇的畫面中曾是相對稀缺的景觀。
電影市場的長足發展和青年觀眾的消費能力,令電影首先對青春題材另眼相看,一系列青春片火熱起來;隨后視頻網站崛起,面向網生代觀眾的偏好,更多的青春劇也應運而生。
很長一段時間里,青春影視劇就約等于青春愛情影視劇。似乎青少年的任何特質,都可以放到青春期的心動之中展現,愛情是化解一切疼痛的良藥,也是朝向一切開戰的武器。而“愛情”的功能被如此地放大,就難免會出現出軌、墮胎、死亡等極端情節。
而近幾年,青春劇擴大生產并拓展類型,已經逐漸走出單純的校園戀曲風格,打破了青春劇作為一種類型劇的固定模式,即戀愛中心主義;關注了青年觀眾更廣泛的心理訴求和個性表達;為現實題材的呈現,增加了一些新的角度和方式。
而這其中,最近播出的《風犬少年的天空》就是典型一例。
《風犬少年的天空》:
一鍋混合友情、愛情、親情的湯
《風犬少年的天空》講述了進入千禧年后的一群高中生的故事,主角由重慶本地學生四人涂俊(綽號老狗)、朱瑋嬌(綽號大力嬌)、丁榮亮(綽號咪咪)和羅申喜(綽號大嘴)以及外地轉學生兩人李安然、馬田組成。雖然主角都是高三學生,但和《小歡喜》等高考主題的現實題材劇中的高三學生面對的生活壓抑不同,《風犬少年的天空》刻畫了一種近乎浪漫的十七八歲的個性張揚,并以多種感情線索加以頌揚。
友情在劇中被贊頌尤多。大興村青梅竹馬四人自不待言,雖然羅申喜的小冊子騙了丁榮亮許多零花錢,打鬧哄吵的損友模式也是四人常態,但無論是支持丁榮亮追求陳圓圓,還是呵護朱瑋嬌逐夢超級女聲,抑或是擔心喪父離母的涂俊,四人的友情成為了故事的基本底色,并且隨著李安然和馬田的到來,擁有了更豐富的劇情層次和人際互動。好學生和落后生,本地人和外地人,最終如四色拼圖般,混搭也和諧地構成了故事的青春版圖。
愛情也沒有以早戀之名被討伐,反而呈現出一種童話氣質。雖然李安然、涂俊、劉聞欽組成了帶有青春疼痛氣質的三角關系,但卻并沒有兄弟反目或者因愛生恨等狗血劇情,每個人都帶著友情底色,擁有一顆勇敢純真的愛人之心。而馬田和朱瑋嬌、丁榮亮和陳圓圓等的戀愛故事,也各有其輕喜劇的輕快和少年人的坦率,雖然有時傻氣或者中二,但都被賦予了一種赤子之心的童話質地。
親情篇幅不算太多,但不乏濃墨重彩。大興村四家人,都是市井階層的普通家庭,父母一輩有的擺豬肉攤、有的開小面館、有的開出租車,但共同的是親子之間的濃厚感情以及街坊鄰里的淳樸熱情。配合上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重慶市井風情,不僅刻畫了大興村家庭間的溫情,還包含了對重慶這座城市的淡淡的鄉愁,從而構成了全篇更宏大的親情基調。
在戀愛面前后退一步:
所有感情都有了細水長流的溫情感
《風犬少年的天空》并非個例,今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愛的我們》等青春劇也在青春戀愛面前后退一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雖然以穿越作為噱頭,將親情和友情一定程度地混合書寫,也不乏戀愛戲份,但其重點仍是刻畫青春的多種美好情感;《如此可愛的我們》則是更典型的街坊青春劇,將青春校園故事用青梅竹馬極致化,令友情線、愛情線、親情線都有細水長流的溫情感。
這些劇還具有一些共同特點,首先是將青春與懷舊融合。《風犬少年的天空》發生在2004年、2005年的重慶,《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故事穿越回了1999年的東北,《如此可愛的我們》的地點雖是虛構,但時間點卻很明確:2007年、2008年。于是,這些故事結合著觀眾記憶熱鬧展開,為超級女聲狂熱、為新世紀激動、為北京奧運喝彩,觀眾本身的集體記憶被喚起,與故事中的具體細節共鳴,雖然書寫的青春已逝,但也表達著青春無悔。
其次,這些劇都采用了較為二次元的故事邏輯和表演方式。《風犬少年的天空》里“大興村四兄弟”略帶夸張的人設,《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里李進步輕易住進李青桐的家,《如此可愛的我們》里黃橙子和談宋為了辯論賽模仿愛情電影橋段,都是某種動漫式的設定和情節,令這些故事看來輕松明快,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口味。
此外,還有一些劇集將戀愛中心主義去除得更加徹底。今年播出的《穿越火線》,以年輕人喜愛的游戲電競為選題,刻畫了肖楓與路小北兩個少年超越時空的熱血勵志的拼搏故事。少年人對夢想的百折不撓成為了主線,而電子競技的競技性本身又貢獻了故事的許多懸念和高潮,青春熱血劇成為了一種青春劇亞類型。
而對應地,非要強行回歸愛情故事的,則容易引來非議。《以家人之名》以互相取暖共同生活的兩個爸爸三個娃的特殊家庭構成,前半段的父女父子情、兄妹情贏得觀眾大把好感和眼淚,結果故事行到中葉筆鋒一轉,將親情主線轉換為愛情主線,導致口碑斷崖下跌。
重新定義青春劇:
青春表達的文化轉向
青春劇的類型拓展與風格轉變,總的來說,跟時代文化和觀眾變化有莫大關系。
首先,青年文化逐漸擺脫了一種亞文化的屬性。在傳統社會文化秩序里,年長者以社會經驗與閱歷占據文化主流,青年文化往往屬于亞文化,常帶有更強的叛逆性。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青年文化通過網絡參與獲得了更多的表達甚至是展現的機會,在文化生產中也逐漸成為了主要的類別之一,甚至影響著整體影視劇朝向年輕化轉變。青年題材一定程度擺脫了亞文化的邊緣性和叛逆性,并擁有了更豐富的主題和形式。
其次,青年的文化消費有一種“輕文化”的趨向。整體來看,年輕人的故事消費的大趨勢是對悲劇的承受能力下降,對喜劇的偏好加強。所謂“虐戀”風格也只能放置在不會有切膚之痛的仙俠玄幻類別展開,而現實題材則 “甜寵”風格大行其道。這一轉變不僅出現在劇集中,網絡文學等文化創作也同樣。青春劇的變化,只是整體性青少年審美轉變的一種表征。
從用戶市場來說,網絡使得分眾化更為可行,青春劇以網絡平臺為主,聚焦服務于年輕觀眾,而不像電視臺需要考慮更大眾的公約數。就如同《風犬少年的天空》一樣,它首播于年輕用戶為主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因此可以高度迎合年輕觀眾,將年輕人喜愛的主題表達得更極致,形式上也更滿足二次元受眾口味。而許多青春劇也偏愛取材自青年文化原產地網絡文學,而明星選擇也進一步吸納了年輕人的偏好和審美,也都是類似緣由。
此外,一些跨文化傳播的優秀劇集可能也為我國青春劇的拓展提供了參考和樣本。比如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通過雙門洞幾家人的故事,創造了一個融親情、友情、愛情于一體的溫情脈脈的作品,在我國的網絡上也取得了較高的口碑,也成為了我國青春劇轉型中的他山之石,共同影響了我國青春劇這一波的 “重新定義”的浪潮。
(作者為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講師)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