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產業 興旅游——云南臨滄偏遠村寨的“經濟轉型”路徑
摘要:2016年6月,那京村37戶村民開大會,決定不能只靠種甘蔗養家糊口,要發展養殖,結合鄉村旅游來增收創收。
新華社昆明10月27日電題:調產業 興旅游——云南臨滄偏遠村寨的“經濟轉型”路徑
新華社記者嚴勇、彭韻佳
“溫飽解決了,還得想辦法致富。”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省鎮芒陽村村民田江明說,種了20多年甘蔗地,如今開始把重心放在果樹種植上,并嘗試挖魚塘,發展鄉村旅游。
從傳統甘蔗到改種熱帶水果,從鮮有人來的偏遠山寨到鄉村旅游示范點。脫貧攻堅以來,云南臨滄的偏遠村寨在發展路徑上不斷“轉型”。
甘蔗,對整個芒陽村來說,是幾代人的傳統產業。
“我們當地有糖廠。”田江明說,種的甘蔗從來不愁賣,一到收成季節,便能全部賣給糖廠,他家里20畝甘蔗地,差不多每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收入還行,但種甘蔗太累,一上年紀就干不動了。”近些年,田江明愈發感到體力跟不上,但兩個孩子又都選擇外出打工,眼看著甘蔗地就要荒廢,家里收入面臨縮水。
這給村干部提了個醒。芒陽村請來專家,發現本地土壤、氣候適合種植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水果,收益高出好幾倍。
“種果樹也就前期投入大,但日常管理不需要出很多力,還能年年有收成。”兼任村里護林員的田江明對種果樹并不陌生。2018年,田江明夫妻倆通過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種下600棵菠蘿蜜,還在樹下套種魔芋,“掛果需要兩三年,到明年就能有收入。”
目前,芒陽村已建成火龍果基地80畝、百香果基地108畝。除了改進傳統種植業,芒陽村借助山泉水引入小龍蝦養殖,已建成500畝小龍蝦基地,投入蝦苗2萬斤,今年計劃畝產量在200斤左右。
勐省鎮鎮長趙澤陽介紹,芒陽村距離滄源機場15公里,交通便利,以后還將引入旅游公司,開發鄉村旅游,帶領村民繼續致富。
“不等、不靠、不要”,嘗試探索新路子。“主動出擊”尋求“經濟轉型”同樣讓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那京村發生翻天覆地新變化。
走進那京村,四周青山如黛,青田沃野,村中參天古樹、竹影婆娑,映襯著新式傣家小樓。而以前的那京村只是尚未通硬化路的小村落,全村收入僅靠種甘蔗。
2016年6月,那京村37戶村民開大會,決定不能只靠種甘蔗養家糊口,要發展養殖,結合鄉村旅游來增收創收。
按照“群眾義務出工”和“少量資金補助”相結合,那京村37戶村民義務出工,通過從縣里借的水泥自修了景觀水池,完成入村道路及綠化帶雜草清理3公里,并在入村道路旁種植3000多株金鏈子花,改善全村環境。
在改善鄉村環境的同時,那京村成立那京組水產養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已發展60畝魚塘,計劃繼續新增40畝,預計產值將達到60萬元。
目前,那京村依托傣族特色文化、自然風貌、餐飲美食,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網紅村。
“9戶農家樂比全村37戶種甘蔗收入都高。”那京村村民小組長肖云華介紹,國慶期間,那京村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未來,那京村還將繼續建設白龍箐、孔雀山、龍擋壩峽谷等旅游景區,打造特色水果采摘體驗園、建成少年活動冬(夏)令營基地、開發稻田養魚休閑垂釣區。
“鄉村旅游不僅改變村里產業結構,也改變著全村人的生活習慣。”肖云華說,目前,那京村37戶村民依舊堅持“義務出工”,每戶每天輪值,保持全村衛生整潔。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