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秤匠
王太廣專欄:回望鄉村
主要內容:回望鄉村風貌,講述鄉土故事,傳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內涵。
個人簡介:王太廣,河南汝南人。生于農村,飽嘗生活艱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親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作家文摘》等報刊上發表,在《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分別開有專欄。
文/王太廣
從前的桿秤是用嵌入秤桿的金屬小星星來標識斤兩的,制作桿秤的過程俗稱星枰。水屯公社劉付漢大隊棠梨樹生產隊的星秤匠陳得山,每到水屯街逢集時,就挑著星秤挑子到街西頭路北側的地方星秤。由于他手藝精湛,星的秤準,口碑好,名氣大,常常被水屯一帶的老百姓選來用作公平秤,時間長了,人們都叫他“定盤星”。
我小時候經常到棠梨樹莊走親戚,愛到陳得山家看他星秤。他家堂屋的條幾上擺放著刨子、銼刀、削刀、木鉆、錘子、墨斗、磨石等制作工具。一個木桶里插滿了細小條狀的柞櫟木、花梨木,長短不一、形色各異,有紅木桿和黃木桿。桌子上放有銅皮、秤鈕、繩子、鉤子和成盤的銅絲、鋁絲。陳得山從木桶里拿出一根一米多長的紅木,用刨子刨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秤桿。然后用磨石和砂紙將秤桿的毛坯進行打磨,直到秤桿表面光滑、無刺為止。細長圓潤的紅木就像苗條舞女細長的嫩腿,不忍心地被放進有石灰水的池子里浸泡。這材料雖然被風干一年了,但陳得山仍不放心,想看看浸泡后會不會出現彎曲、裂痕或變形。過了一會兒,他從石灰水里拿出來,閉上左眼,用右眼瞄起來。經過反復觀察,多種測試,感覺沒問題了,才開始在木桿上定支點、用砝碼校驗。當木桿處于平衡狀態時,用雙腳規在木桿的背面劃一道印記,他說這是“定盤星”,整桿秤都得以此為基準定斤兩的位置。而后從條幾上拿出一個墨斗,用黑乎乎的細線輕輕地在木桿上一彈,留下一條脊線;又一彈,同樣印出一條側線。然后,拿出圓規,像我們學生畫數軸一樣,刻下等距離記號。只見他手握木鉆上下不停,鉆桿中的橫木“呼呼”地飛轉,纏繞的麻繩時緊時松。繡花針似的鉆頭,飛快地旋轉、跳躍。就這樣,木桿上留下了上百個密密麻麻的小洞眼。緊接著,陳得山一手拿著一根纖細的銅線,將銅絲的一頭插進2毫米深的洞眼里,然后用刀貼著木桿將銅絲割斷,用一把細小的錘子,在每個秤花上輕輕地敲打,像打擊編鐘一樣,天籟之音宛如從遙遠的星空傳來,令人陶醉。我也想用那把錘子敲一敲,感受一下美妙的聲音,乘機把秤的靈魂敲醒,把心中的歌兒敲出,但未說出口。陳得山敲打的動作很快,手藝精湛,那樣子如蜻蜓點水,又像小雞啄米,手法嫻熟,一氣呵成。木桿上很快被鑲嵌下了一排金黃色的星花,像小米粒一樣依次排開,如金星閃爍,似明眸顧盼。原先木訥遲鈍的木秤桿好像會說話似的一下子變得神氣、亮麗起來。
陳得山從桌子上拿來一卷銅皮,用銼刀在木桿的粗頭鑿出3個凹槽,如秤頭的眼和鼻孔。像牛鼻子插栓一樣,插上3根鐵制的橫桿,用來做鼻梁。然后掛上秤鉤、配上秤砣、裝上提鈕和繩子。為了耐磨,也為了美觀,又在頭頂戴上銅皮帽子,腳上穿只銅靴子,就像古代身著盔甲的將軍,金光閃閃,好不威風。
陳得山不僅會制大秤,還會制中型秤和小桿秤。做生意的商販要的是盤秤。盤秤也很簡單,就是把桿秤上安秤鉤的地方改裝成秤盤。還有中藥鋪專門定制戥秤的,這更加精細,準確度要求更高,但對陳得山來說也是小菜一碟。
陳得山的生意一直很好。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電子秤、托盤秤、臺秤的推廣和普及,木桿秤逐步被淘汰。前天,我在駐馬店市通達小區門口看到一位老漢賣烤紅薯,走到跟前一看:“唉!這不是當年的星秤匠——陳得山嗎?”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