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淘盡黃沙綠生金
摘要:留住綠水青山 實現沙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堅持防沙治沙與文旅開發并舉,不斷加大沿沙一線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力度,將光伏園區、圣牧有機牧場、葡萄酒莊、中草藥基地、仁創水稻等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成果打造成為新的旅游景點,并以烏蘭布和沙漠、納林湖、金馬湖、萬泉湖等...
本報記者 王紫丁/文
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發展一直牽掛于心,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為新時代內蒙古發展量身定制了行動綱領,也為巴彥淖爾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奮斗方向。
巴彥淖爾是一個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種地形地貌于一身,氣象萬千、利弊共生的獨特地方。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巴彥淖爾生態要素齊全,扼守阻止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蒙古國戈壁相通相連的重要關口,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生態地位極其重要。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對照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深刻檢視認識市域發展的基礎優勢和問題挑戰,搶抓機遇、奮力爭先、加速崛起,在實現農牧業強市的跨越征程中再一次綻放耀目光彩。
堅持生態優先 實現自然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多年來,巴彥淖爾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態治理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方向,堅持錢學森先生“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沙產業理論,努力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和綠色發展,磴口縣被評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
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蒙中藥材產業。巴彥淖爾緊緊抓住沙區適宜種植中草藥材的獨特優勢,建立以肉蓯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逐年增加甘草、連翹、牛蒡等中草藥材種植面積。以王爺地、游牧一族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開發肉蓯蓉、甘草、鎖陽、枸杞、黃芪等21種內蒙古道地中藥飲片,先后獲得12項國家專利技術,通過了國家藥品安全管理、GMP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被指定為同仁堂藥材基地。
加大政企合作力度,發展飼草種植和特色養殖業。依托烏蘭布和沙區沙、水、光等資源優勢,組建成立沙業興農業綜合有限責任公司,統一收儲整合烏蘭布和沙區土地,整體規劃布局,推動沙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目前,已投入各類資金20多億元,建成了以圣牧高科、草原宏寶等為代表的30多個規模化肉羊養殖小區,現代有機牧場38座,奶牛存欄9.6萬頭,其中有機奶牛5萬頭,年產鮮奶51萬噸,年加工產值46億元。種植42萬畝無污染飼草料基地,有效改善了沙區生態環境,形成了合理有序經營沙漠的新模式。
堅持種養結合,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依托豐富的水資源,積極發展蘆葦、蒲草種植加工及水禽、魚蟹蝦養殖繁育等適水產業。磴口縣已成功創建為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7.5萬畝,年產水產品總量3192噸,實現產值5829萬元,養殖戶戶均收入由2010年的1.2萬元提高到2017年的2.3萬元。成功種植沙漠水稻1000畝,并配套發展稻田魚、稻田鴨、稻田鵝及小龍蝦、螃蟹、泥鰍的養殖,在沙漠水稻中引入流水循環養殖技術,初步形成了種養結合的有機農業示范系統。烏蘭布和沙區湖泊濕地眾多,其中百畝以上湖泊145個,水域面積20萬畝。形成“沙漠治理+光伏+設施農業”3500畝、“沙漠治理+光伏+水稻+稻田養魚”1500畝、“沙漠治理+光伏+沙生植物”7000畝的規模。
治沙致富兼顧 實現沙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沙區治理與開發。我市先后引進了王爺地、游牧一族、帝泰、諾民等30余家企業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治沙”“致富”兼顧,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有效激活林業生產力;目前,沙區梭梭種植面積達到30多萬畝,接種肉蓯蓉、蘋果、梨、棗樹等林下經濟和經濟林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2萬畝,種植釀酒葡萄、山藥、黑枸杞、文冠果等0.5萬畝。在具體建設過程中,磴口縣把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工程緊密結合,擴大重大生態工程貧困人口參與范圍,將各項林業補貼政策向貧困地區、貧困戶傾斜,不斷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形成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贏局面。
開發利用新能源,實現光伏產業與脫貧攻堅互融共贏。依托烏蘭布和沙區豐富的光照資源,磴口縣抓住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機遇,從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綠色清潔能源,開啟了“借光治沙”新模式。當地把光伏產業與貧困戶、企業緊密聯結,多種途徑助力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先后引進國電、國華、昌盛日電等企業入駐烏蘭布和沙漠,打造萬畝光伏產業園區,在沙地上種植沙生植物,建設農業大棚,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雙贏。已建成光伏發電項目12000畝,完成投資22億元,裝機容量達220兆瓦,年發電量3.6億度,光伏園區已經成為自治區重點打造的國家級光伏治沙產業園。
另外,巴彥淖爾以世界性眼光在沙漠地區的大手筆投資,正在轉變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22億元建設伊利集團20萬畝草業基地和4萬頭有機奶牛養殖園區、投資13億元建設蒙牛4.2萬頭有機奶牛養殖園區、投資15億元建設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如今,巴彥淖爾正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機械化作業、訂單化組織、品牌化銷售,著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范樣板,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種養加結合的高質量防沙治沙道路。
留住綠水青山 實現沙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堅持防沙治沙與文旅開發并舉,不斷加大沿沙一線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力度,將光伏園區、圣牧有機牧場、葡萄酒莊、中草藥基地、仁創水稻等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成果打造成為新的旅游景點,并以烏蘭布和沙漠、納林湖、金馬湖、萬泉湖等沙、水資源為依托,引入沙漠越野、沙漠垂釣、濕地漂流、低空飛行等特色體驗項目。
同時,全市正積極發掘利用自然景觀、森林環境、民俗風情、休閑養生等優勢資源,開發建設度假、游憩、療養、保健、養老、娛樂、體驗等旅游休閑養生產品,打造進梭梭林氧吧、品天然美食、賞自然美景的旅游養生品牌,打造一流的沙漠體驗、森林養生基地,帶動周邊農戶或引進農牧民,開展農家樂,住農家屋、品農家菜,結合基地生產開展參與式農事體驗活動;利用基地的中藥材、養生飲食,開發休閑養生產品、土特產品銷售服務,實現市民進基地、農戶脫貧增收入的目標。
這曾是一片黃沙肆虐之地,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正蛻變為一片綠色崛起的熱土。堅決堅持“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理念的巴彥淖爾正在綠色崛起的道路上堅定邁進,必將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濤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