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場進入劇場,評彈這一步邁實了嗎
摘要: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認為,要把評彈的本色詮釋好,就得“把劇當作評彈演,而不是把評彈當劇演”。如何抓住劇場里的年輕觀眾是如今評彈人也是傳統戲曲人最關切的問題,而為之付出的努力和因此誕生的新作亦是曲藝蓬勃生命力的映照。
評彈演員換下長衫旗袍,穿上戲服載歌載舞演繹《山歌調》《道情調》《無錫景》等傳統曲牌;舞美背景從一桌兩椅延展至全臺……由上海評彈團首創的評彈劇《醫圣》日前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首演,創新將名醫張仲景的故事搬上舞臺,引起了不少戲迷的關注。當評彈這門曲藝種類首次邁入劇場,這一步究竟邁實了嗎?在昨天舉行的“從書場到劇場——新時代評彈的打開方式之探索”研討會上,主創與學者進行了深入討論。
從《林沖》《上海灘》到《白蛇傳》,評彈向來有“書戲”的傳統,這一次轉化為綜合性的舞臺演出,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坦言從開排到演出,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大多老戲迷和年輕觀眾都坐得住,覺得好看”。
“吸引觀眾必須找到新的方法,評彈劇強化了評彈的魅力,讓評彈釋放更多生命力。”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滕俊杰認為,劇中無論是張仲景的行俠仗義,還是貪官的丑惡嘴臉,都因為曲藝演唱和戲劇表演的結合得到了生動詮釋。
藝術的生命力正在于其獨一無二的特色,從劇本到服化道皆以評彈為核心是《醫圣》從最初就堅守的準則。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認為,要把評彈的本色詮釋好,就得“把劇當作評彈演,而不是把評彈當劇演”。他以海派京劇為例,傳統京劇素有“聽戲”一說,上海京劇藝人則融入身段和武打表演,不僅豐富了京劇的舞臺表現力,也為日后劇種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藝術樣式的每一次創新往往伴隨著新一輪的思考。評彈進劇場無論對院團還是對演員來說,都是一次極富意義的嘗試和挑戰。如何抓住劇場里的年輕觀眾是如今評彈人也是傳統戲曲人最關切的問題,而為之付出的努力和因此誕生的新作亦是曲藝蓬勃生命力的映照。 (記者王筱麗)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