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技術員
文/王太廣
棉花是一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較大。為了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每年都要對棉花育苗、種植、長勢、收獲進行檢查、觀摩和評比。每年初,縣里召開的“三級干部會議”上,都要對棉花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場面很是風光。
水屯公社為了提高棉花產量,從熱愛棉花種植、有一定種植經驗的村民中選拔培訓了一些棉花技術員,然后派到棉花種植相對薄弱的生產隊。到俺生產隊的棉花技術員是鐘樓大隊賀莊生產隊的賀國長。
開春時節,天氣剛剛回暖。賀國長來了,指導社員們開始篩選棉花籽、育苗。當苗長到四指高時便開始往大田里移栽。棉花苗像嬰兒一樣很嬌嫩,易遭棉鈴蟲、紅蜘蛛等蟲害的侵襲,容易得紅腐病、黃萎病、枯萎病等,這些病蟲害不僅難以根治,且蔓延很快,藥力小了根本不起作用,容易造成棉花苗腐爛,葉片枯萎、皺縮,導致棉花減產。那時候,進行土壤消毒大多用“六六六”粉,往棉花苗上打藥殺蟲用的大多是“敵敵畏”、“樂果”等劇毒農藥。
棉花是耐旱忌漬、喜熱好光的植物。越是天氣熱,害蟲越肆虐。為了給棉花打藥,賀國長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趕早乘涼快,來回穿梭在棉田里打農藥,中午大熱天也不停止。因為侵襲棉花的害蟲會躲在棉花葉子下面,用噴霧器打藥需從下面打,蟲子就躲不及了。記得1973年盛夏的一天中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賀國長背著幾十斤重的噴霧器,冒著近40℃的高溫,在村西頭的棉田里給棉花打藥。他身上的汗水拉拉淌,手不停地擦拭臉上的汗水,濃烈難聞的農藥氣味,熏得他頭昏腦漲,嘔吐不止,面色蒼白,被社員們發現后及時送到水屯公社衛生院搶救。第二天,他感覺身體好點,不顧醫護人員的勸說,悄悄出院,直奔棉田。
賀國長一心撲在棉花種植上,把棉田當成了家。他把棉花苗拾掇得棵型大、開花多、結桃多。每年秋天,幾十畝的棉花地白茫茫一片,如蘆花,似飛絮,又像老奶奶的滿頭銀發。深秋的棉花葉子褐黃、枯焦,原先碧綠的棉花稈變得黝黑。賀國長站在棉田旁,美滋滋地笑。
每到這個時候,生產隊隊長就派婦女和小孩去棉田里幫助賀國長拾棉花。每個人都帶有一個包袱,包袱的四角系上細布條。在棉花地頭,記工員給每人分好壟,人們把包袱捆在腰間,做成一個兜子狀。賀國長反復要求,棉花要拾干凈,每個花掰的尖角都要揪凈,不能留余絮,更不能有碎葉子。我那時屬于很聽話、很認真的“紅小兵”,對棉花技術員講的話是堅決聽從的,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小伙伴的兩手麻利地將潔白的棉花從棉殼里揪起,而我是慢工出細活,一直落在后邊。好在三姐與幾個拾得快的女孩子拾完后返回來幫助我,讓我非常感激。
到了種麥期間,棉花桃子越開越多,整塊地像下了雪。婦女、小孩天天拾也拾不及。生產隊為了早日騰茬種小麥,有的棉花還沒拾完了就要砍棉花棵子。賀國長非常心疼,因為這影響棉花的產量和收益。被砍的棉花稈就近放在溝沿、路邊或場面子里,沒有盛開的棉桃在太陽的暴曬下陸續盛開,人們再陸續把棉花揪出來,但這樣非自然熟透的棉絮絨短質量不高。
雪白的棉花曬干后,生產隊隊長就會派人用馬車把棉花運到公社供銷社的棉花倉庫交售,這是指令性任務,完成得越多,對國家貢獻越大,生產隊的收入也越來越多。年底,賀國長又當模范了。
王太廣專欄:回望鄉村
主要內容:回望鄉村風貌,講述鄉土故事,傳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內涵。
個人簡介:王太廣,河南汝南人。生于農村,飽嘗生活艱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親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作家文摘》等報刊上發表,在《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分別開有專欄。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