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版四大名著B站播放量破億,彈幕“彈”出經典劇新人氣
摘要: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史偉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寓學于樂的方式,年輕人對經典進行解構甚至二次加工,在不經意間點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哪怕只是拾起其中的一角,效果也相當可觀。 無需多言,電視劇制作再精良,即便經典如央視版四大名著,也不能和原著畫等號。
央視版的四大名著在一代代國人心目中是經典中的經典,地位不可逾越。而時下,90后、00后乃至10后也開始追這些經典劇了——在B站上追。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1994年版《三國演義》中,當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對著王朗擲地有聲地喊出這句話時,網友們瞬間熱血沸騰。五顏六色留言組成的彈幕墻,蓋滿了整個屏幕,齊刷刷地為諸葛亮應援。B站上線央視版四大名著至今,播放量已破億,其中《三國演義》更以4675.1萬播放量排在首位,彈幕量突破188萬。其實,不僅僅是四大名著,近年來,包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以及綜藝《國家寶藏》等多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作品“登陸”B站后,與年輕人在彈幕中相遇,收獲如潮好評。
一批弘揚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搭車”全新的社交媒體后人氣暴漲,彈幕是否扮演著催化劑的功能,個中奧妙究竟何在?有學者指出,具有及時性、重參與、強反饋等特點的彈幕,符合網絡時代的交流語境,滿足讓年輕人在“玩”中長知識的需求。
一個更令人欣喜的現象是:四大名著在“登陸”B站后,追劇的“江湖”出現新變化:普通觀眾群與學術研究群開始“破圈”相融。
年輕人拿著放大鏡在B站“考古”,老劇“看”出新花樣
相比于普通的打開電視追劇,在B站看四大名著這樣的經典電視劇,體驗有何不同?
在B站打開《三國演義》,在“桃園三結義”一集中,關羽發表高論表達忠心,文化水平不高的張飛也很激動,數次重復“俺也一樣”。此刻,彈幕刷出滿屏滿屏的“俺也一樣”,充滿喜劇效果,令人噴飯,這也成了觀眾“打卡”此劇的名場面。而在《紅樓夢》中,看到賈母問黛玉都念過什么書,網友也是代入感滿滿,發送了滿屏的專業課書名……
“一邊發彈幕,一邊看經典,還能經常從彈幕里發現網友們的妙言妙語,就像在參與一個千萬人的大項目,實在有趣!”今年讀研一的小陶在B站上追《紅樓夢》,雖然刷這部經典好多回了,但她直言,這一次追劇體驗很不一樣,“隔空看劇,感覺遇到了好多的知己。”
對于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而言,B站和彈幕的吸引力不止于社交,更在于能夠在“玩”中長知識。
打開86版《西游記》,地理愛好者在觀劇時化身偵探,為取景地究竟是云岡石窟還是敦煌,一座塔究竟是應縣木塔抑或是大雁塔爭論不休,在彈幕中打出各種資料,據理力爭。拿蒸籠蒸唐僧,到底是上面先熟還是下面先熟?這是劇中小鉆風的疑惑,也是彈幕里不少觀眾好奇的問題。于是便有自媒體博主專門做了一期視頻動手實驗,解疑答惑。
記者發現,以央視版四大名著為同心圓,不少用戶衍生美妝、服飾、地理、歷史等各類周邊視頻。有人不禁感慨,這屆年輕人是拿著放大鏡在B站“考古”經典。
據B站官方介紹,18-35歲用戶占比近八成。過去幾年,包含民樂、舞蹈、華服等與傳統文化、國風相關興趣圈層覆蓋人群在B站的增長達到了20倍。
經典在B站擦出火花,這也引起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高凱博士的注意。“如果總是一成不變,經典也會積灰。”高凱認為,這種“破圈”現象本身就體現了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同時也為經典在新時代的傳承提供了有益參考。借助新穎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經典重回年輕人的世界,得到了更多關注;另一方面,經典在不斷被解讀、闡釋的過程中歷久彌新。”
在B站做學術,一以貫之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央視版《紅樓夢》上線B站后,小陶發現,越來越多的“紅迷”開始聚集在B站上。比如,在B站木魚微劇場所做的解說“紅樓”系列,單篇最高有88.7萬播放量,整系列播放量高達189.6萬。在《紅樓夢》評論區,討論學術問題的觀眾也不少,有人連參考文獻都清晰列出。細讀評論,既有人對晴雯和黛玉之關聯發表高見,也有網友對程甲本和程乙本進行科普。
正如很多學者所觀察到的,在社交媒體平臺追劇,無形中開啟了一條不同于傳統的學術研究路徑。比如,有些彈幕不只是“玩梗”“調侃”,也是一種學術的風趣表達。先撇開學術含量,這種全新的學術研究方式也內含著問題導向——從劇中提煉出學術問題,加以研究,這未嘗不是一種年輕人治學的“破圈”之道。
“一般來說,學術研究需要一絲不茍的精神,經常和坐冷板凳的精神畫等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呂志峰的看法是,時代在變,年輕人從事學術研究的方式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做學術完全可以用一種更加有趣的方式進行,背后一以貫之的是一代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忱。”
當然,并非人人都“看好”那些圍繞經典劇的彈幕。有人質疑,很多彈幕中充斥著娛樂化、淺薄化的解讀,可能會消解經典作品的嚴肅性,“喧囂過后,只剩一地雞毛,原著中的精髓和美,也在娛樂至死的精神中被稀釋了。”故此,也有網友發出“關彈幕,保智商”的呼吁。
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史偉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寓學于樂的方式,年輕人對經典進行解構甚至二次加工,在不經意間點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哪怕只是拾起其中的一角,效果也相當可觀。“這種古與今的碰撞,可以激蕩出耀眼的火花,賦予經典新的活力。”
無需多言,電視劇制作再精良,即便經典如央視版四大名著,也不能和原著畫等號。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張金耀建議,對于真正熱愛紅學、有志于做學術研究的觀眾而言,想要真正吃透經典,仍需回到經典文本本身。見習記者 吳金嬌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