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開幕式主題報告 精彩滿滿
摘要:群體取向與個體取向心理干預的分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要開展對個體心理的干預,更要開展家庭、社區、單位的群體干預,要突出中國文化的群體主義特色。
駐馬店網訊 (記者 高元元 見習記者 王冰之)8月22日晚,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候任會長張建新在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上做了題為《心理學的分化整合與建設社會心理服務新格局》的開幕式主題報告。
張建新在報告中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十多年來的發展,特別突出了一大亮點,中國心理援助從2008年汶川地震時興起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全面發展。并提到,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心理援助在全世界排名首位。
張建新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心理學發展的三個分化和兩個整合。三個分化即是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的分化;對心理干預效果評價標準的分化;群體取向與個體取向心理干預的分化。兩個整合是身心一體化整合傾向和應用心理學與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整合。舉例說明了心理學方法的重要標準和應用心理學的重要性。
張建新認為未來社會心理服務模式的發展原則應該是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應并駕齊驅,不可偏廢,不可歧視;對個體心理的干預效果,需要依據科學分析式方法進行評估,也需要如傳統中醫那樣進行整體式評估,兩者要共存、共榮;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要開展對個體心理的干預,更要開展家庭、社區、單位的群體干預,要突出中國文化的群體主義特色。
張建新提出建設社會心理學服務體系新格局需要政府的介入,學術界發揮普惠作用、建立標準,民間團體發揮應有的作用。三者通力合作,才可開拓創新,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心理學,認識心理行業。更好地引領價值取向,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防控社會風險,促進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建設的不斷發展,構筑社會心理防線,有效維護社會穩定。
責任編輯:余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