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哥德堡變奏曲》我練了28年
摘要:人生需要這樣,如果完全按照一種打法的話,會走到一個瓶頸。中青報·中青網:所以你對于古典音樂的傳承,不會那么有危機感?然后喜歡看看球賽,我覺得這個過癮,真沒時間看直播的時候我也要看精彩回放,這種東西很刺激我。郎朗:我從10歲開始練,到現在28年了。
和全球知名樂隊合作,通常一年能舉辦多場音樂會,做音樂公益教育,最近又到《明日之子樂團季》擔任“器樂教授”。郎朗給人的印象,是不斷突破自己的藝術邊界。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專訪,郎朗說,他始終希望把自己最純粹的“中心”做明白——“彈鋼琴,古典類的,這是我的本行”。
從3歲開始練鋼琴,郎朗形容自己的心態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一般都有一個 ‘兩年計劃’‘五年計劃’,不過有些突發事件你沒法控制。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持對音樂的熱愛,這比什么都強。”郎朗說,如果有一天不熱愛了,感覺沒了,再努力也沒用。“這可能跟愛情差不多,火滅了,你怎么辦?而且火苗稍大的時候要注意,你還得往后想,也不能燒太旺,這是一個平衡點”。
因為疫情,郎朗5個月沒開音樂會了。8月14日,《哥德堡變奏曲》中國巡演首場演出在深圳正式拉開序幕。這首曲子,郎朗從10歲開始練,至今練了28年。“最近兩年每一天都在練,就為了把這個曲子彈出來”。
“音樂會只是一個短暫的夜晚。”而郎朗形容《哥德堡變奏曲》,“是一個完整的人生”。“最后又回到第一個詠嘆調,中間一共30個變奏,每一個變奏都會進行反復,每次反復都是你人生的AB面,有你第二種人生的可能性”。
在《明日之子樂團季》里,郎朗毫不掩飾自己對每個年輕學員的欣賞,點評時頻頻說出“這太炫了”“他太有意思了”這樣的言語。學員們也很愿意主動向郎朗請教問題,比如有個數學很好的學員,跑來問郎朗小時候是怎么練琴的。
“因為他小時候沒練過琴,一直在學數學,初中以后才開始學琴。他特別好玩,什么都要用理科思維特別清楚地問出答案。我說:‘我能給你這種感覺,但我的答案不會像奧數那么清楚,你得理解’。”郎朗覺得自己主要給學員傳授的是演奏經驗、心態、舞臺氣勢等。
有幾個少數民族學員彈奏的樂器大放光彩,讓郎朗更加篤信一件事:音樂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以及很多地方都會有這樣的孩子。
一直致力于做公益的郎朗,去年在內蒙古捐贈了5所學校,今年10月打算去西藏多捐幾所學校。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么你很重視音樂教育類公益事業?
郎朗:音樂能改變那些孩子的人生,影響他們去做一個更積極、更有創造性的人,偏遠地方更需要音樂教育。現在音樂教育很容易做,因為已經實現了線上智能化。
音樂能讓你換一種思維學不一樣風格的作品。彈爵士和彈古典,感覺像兩個宇宙來的人一樣,整個音程、表現手法完全不在一個星球上。這一點上來講,音樂會讓你不斷打破框架。人生需要這樣,如果完全按照一種打法的話,會走到一個瓶頸。
中青報·中青網:你是一個喜歡創新、打破框架的人嗎?
郎朗:我是這樣,我的框架在彈古典音樂的時候比較傳統,因為雖然思想上要活躍,還是要尊重傳統。但如果傳統的音樂不能打開思想,不能飛越思想的邊界和一些條條框框的話,古典音樂你也彈不好,因為你總是限制于比較固定模式的一種彈法。它的傳統可能是會有點“框”,但是彈出來的感情是不能受“框”約束的,要跳出一種思維、邏輯再去想這個東西,要給它打破一個意境,再重新進來。我們不是要把“框”干掉,而是把“框”變大。
中青報·中青網:你推行古典音樂,會覺得新環境對現在古典音樂普及有影響嗎?
郎朗:古典音樂除了在200、300年前屬于主流,在今天的文化里也是屬于主流的,但若以流行、時尚、up to date的視角,在今日它肯定不會是主流,永遠都是最新的東西出來引領時尚。但是經典就好在,它是非常經得起考驗的一種藝術形式,反正我相信100年以后,它還會存在。100年以后它能不能達成現在這樣?比現在火一點或者不火,咱先不討論,但是100年后它還是會存在。
中青報·中青網:所以你對于古典音樂的傳承,不會那么有危機感?
郎朗:我是這么認為,我認為很多人都很喜歡古典藝術,但是如果不去做一些推廣的話還是會很危險。所以我們必須把它變成“當下的”,讓它流動起來。咱不說讓它流行起來,但要讓它流動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作為“飛宅”,你日常除了彈琴,還會做些什么?
郎朗:我喜歡去博物館看畫,喜歡戶外溜達,逛公園,去海邊,我喜歡這種自然的感覺。然后喜歡看看球賽,我覺得這個過癮,真沒時間看直播的時候我也要看精彩回放,這種東西很刺激我。尤其看特別重要的比賽。
中青報·中青網:《哥德堡變奏曲》巡演音樂會,你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什么?
郎朗:我從10歲開始練,到現在28年了。最近兩年是每一天都在練,就為了把這個曲子彈出來。我找專門的巴洛克音樂大師去學,有些文化你得學。要彈好音樂,你必須鉆到那文化里,要完全理解巴洛克風格、巴洛克的畫、巴洛克的建筑和它的意義所在,這確實需要時間。
聽古鋼琴、聽管風琴,聽別的同時代的音樂、同時代的作曲家,然后在里面找共同點,再延伸到鋼琴上。這有點像把中國的古曲放到鋼琴上彈,光用鋼琴彈不出來效果,你必須得聽二胡、琵琶、古琴怎么演奏,看他們的技巧是怎么玩的,然后在鋼琴上試著去找那種感覺,要不然的話就聽著不對、不純,有種紅燒肉沒加糖的感覺。
(記者 沈杰群 實習生 余冰玥)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