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牛事
摘要:每天清晨和中午,父親都會端著草篩子,從草料間篩選出一筐麥糠,放到盛滿清水的大盆里,用圓形鐵制帶長木把的撈草耙子,將經水浸泡變軟的麥糠,撈起控水后,放到槽里,再撒上些玉米糝或麥麩,用拌槽棍攪拌均勻。牛的食譜簡單,青草、麥糠、玉米葉兒都能吃。
文/趙宏制
豫南老家打破大集體分田到戶后,家家戶戶喂養了牛、馬、騾等牲畜。牛,因老實聽話好使喚、個大健壯有力氣,喂養者居多。
20世紀80年代的老家,農閑時分,暖陽之下,坑塘旁、大路邊,隨處可見牛的身影:有的躺臥著瞇著眼睛咀嚼著嘴巴反芻著,有的伸直脖頸仰天長哞著,還有小牛犢鉆到母牛身下吃奶……呈現出一幅幅溫馨靜美的鄉村百牛圖。
我家喂養的是一頭水白母牛。這頭母牛沒少給我家出力,犁地耕田、拉麥碾場等笨重農活,靠的都是它。更讓人欣慰的是,它在我家一連產下了四個小牛犢。當時,誰家母牛產下一個小牛犢,那可算是件大喜事,不少人家還放場電影呢。父親說,多虧了這頭牛,家里蓋新房、給你們幾個交學費,全指望著它呢!
這么值錢貴重的寶貝,在喂養上是十分精心的。一間牲口屋,一間草料庫,長形槽、大水缸,一把鍘刀,這是飼養牲口的五大件。我家的牲口屋較之別家有所不同:門口附近,半米高的磚臺上擺放著一個圓槽,兩根被牛磨得锃光油亮的木棍,用繩索緊綁著固定住槽頭,槽前放一個直徑80厘米的大紅瓦盆。我家沒有鍘過草,一塊木板,一把菜刀,替代了鍘刀。
每天清晨和中午,父親都會端著草篩子,從草料間篩選出一筐麥糠,放到盛滿清水的大盆里,用圓形鐵制帶長木把的撈草耙子,將經水浸泡變軟的麥糠,撈起控水后,放到槽里,再撒上些玉米糝或麥麩,用拌槽棍攪拌均勻。牛兒甩著尾巴,伸出長舌頭,悠哉樂哉地卷食著。飽食后,有時還會“哞哞”地叫上幾聲,給農家小院平添一份活力。
牛的食譜簡單,青草、麥糠、玉米葉兒都能吃。家鄉玉米作物種植面積大,玉米秸稈在房前屋后碼成垛。隆冬時節,父親用玉米秸稈燒火做飯時,總將秸稈上面的枯黃長葉撕拽下來,用刀剁碎,拿來喂牛。
大盆內的淘草水要一天一換,這樣才能淘得干凈。不干凈的東西,牛吃了會生病的。為減輕父親的負擔,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我就會將盆內沉淀有一層泥土的渾水,用大瓢舀到桶里,倒在庭院的糞池里,再提來干凈的水倒進水盆內。
牲口屋里的牛糞,需及時清理。先用鐵锨鏟到墻角,積攢到一定程度,通過后墻上預留的小洞口,將牛糞拋出去。糞尿清理過的牲口鋪須墊上一層干土,要不然,冬天的晚上,牛臥在尿濕的地上會受涼。每年秋耕后,父親都會及時到田間撿拾一些大土坷垃,拉回家曬干儲存起來,讓牛每天都能臥在干燥溫暖的鋪上。
1992年深秋的一天,鄰居借牛播種小麥,干著干著,那牛突然渾身發抖、口吐白沫,一頭栽倒在那片它熟悉的田里,沒再起來。后來,我和三叔家合伙買了一輛小型四輪拖拉機,再沒養過牛。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小型四輪拖拉機在鄉村的出現和普及,耕牛漸漸從農村消失了。但,20多年前與牛兒朝夕相處的那些美好記憶,依然留存在腦海深處,像一壇老酒,時間越長,感覺就愈加純美!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