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叔逆襲記—— 小學文化寫出40萬字長篇小說
文/圖全媒體記者郭建光通訊員李靈沛實習生周斌
68歲,農民,小學文化,破爛大王,這是熟悉上蔡縣齊海鄉農民劉海慶的人給他貼的標簽。而就在不久前,劉海慶寫的長篇小說《愛情平行線》出版,讓人們頓時對他刮目相看。說自己“以前上學學的那幾個字都忘腦瓜后頭”的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在患癌癥后一字一句寫出這樣一部長篇小說的?7月26日,記者來到李斯故里,見到了大病初愈的劉海慶。
身患癌癥 他向記者講述背后故事
文友李靈沛早早在約定的地方等著記者,見面后他指著一旁站著的一位淳樸老漢,頓了頓說:“這位就是寫長篇小說的劉海慶老師。”
頭發灰白,額頭上布滿皺紋,一說話,喉腔里發出低沉的含混不清的聲音。“我是2018年發現說不出話、吞咽困難的,到市中心醫院檢查,查出患有喉癌。”劉海慶告訴記者,“當時檢查結果出來后,醫生讓我先到辦公室外面等著,說要與我女兒和我兒媳說幾句話。”
第二天,劉海慶就被家人帶到鄭大一附院復檢,然后就住院手術。
化療期間,看著病友們與病魔抗爭,頭發掉落、面色蒼白,他就明白自己患的病絕不是什么小病。一次趁著家人不在病房,他偷偷拿出床頭柜里的病歷卡看,心一下子就掉到冰窟窿里了。
“我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癥,短暫痛苦過后很快就冷靜下來。病來如山倒,只有配合醫生治療,別無他法。”想著這些,劉海慶抹去眼角的淚水,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盡量多想開心的事情,見到親人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他積極配合放化療,頭發掉落,吞咽困難,身體無比虛弱,可是他覺得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去做……
在外8年 流浪娃歷經坎坷
劉海慶兄弟姐妹4人,2男2女,他排行老大。據他講,小時候家里非常窮,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兒,能吃上白面饅頭簡直是奢望。
劉海慶上小學時不學拼音,加上特殊時期,時斷時續,并不是全天候在學校讀書,所以5年下來,一篇稍微長點的文章都不一定全讀下來。劉海慶說:“我記得那時我有一支鋼筆,使勁兒摁下去筆頭會發叉。有一次我將筆頭的一半弄斷了,后來鋼筆帽也不見了。我看到同學有新鋼筆就特別羨慕,晚上做夢也想擁有一支閃閃發光的新鋼筆。”
一個周末,父母干活不在家中,劉海慶鬼使神差地在家翻箱倒柜找出兩塊錢。
這些錢能干些什么,第一個念頭就是看看能不能買一支新鋼筆。
他揣著這兩塊錢,一個人來到齊海街上,先花一塊多錢買了一支鋼筆,然后經過賣饅頭的攤位時,挪不動腳了,一問,五分錢一個,他先買一個嘗嘗,一個香噴噴的饅頭下肚,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最后吃撐了,錢也花光了。
拿著這支筆小心翼翼回到家,他努力裝作沒事的樣子,可是很快東窗事發。父母問他是不是拿了家里的錢,他否認,結果被父親暴打一頓。父親還搜出他尚沒有用過的新鋼筆,“人贓俱獲”,他最后低頭認錯。
因為這件事,他感覺丟人,于是就不管不顧,一個人半夜跑出家門。
夜深人靜,劉海慶走著走著就來到位于上蔡縣城西面的臥龍崗附近,就看到有人黑暗中拉著架子車上坡非常吃力,他就忙上前幫忙使勁兒推。
沒想到上了坡,拉車人停下來看到了劉海慶,驚奇地說:“我說上坡咋恁輕松,是你在后面推呀。你是個好孩子。”
和拉車人做伴,劉海慶不知不覺來到西平。拉車人給他買來吃的,隨后二人作別。
“我就想著不能回家,一是害怕挨打,二是想著一定要把偷拿的錢還給父母。”劉海慶扒上火車一路流浪到山西。
此時已是冬天,當地零下二十幾度的低溫,令四處流浪的劉海慶瑟瑟發抖。“耳朵、嘴唇凍裂,手上裂了大口子,晚上睡在草堆里,凍得實在睡不著,就將兩只腿兩只胳膊在一起摩擦,慢慢睡著了。”穿著破棉襖的劉海慶為御寒,剝掉一大塊榆樹皮纏在腰間。
小時候要飯,人家看他可憐還給些吃的,可是隨著年齡大了,人家就嗤之以鼻,說:“恁大孩子,咋不去自己賺錢養活自己?”這些話如當頭棒喝,讓劉海慶羞愧不已。劉海慶后來遇到山西的一位民間藝人,這位藝人會寫字畫畫。他就跟著這位師傅為人家畫中堂、四扇屏,寫門對,生意不錯。他賺的第一筆錢有20元,全部寄給了遠在中原家鄉的父母。
后來,他知道父母接到這筆錢后大哭不止,父親要去山西尋找他,母親說,孩子在流浪,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到哪兒去找啊?父親抹抹眼淚才作罷。
跟著師傅流浪8年,劉海慶練就一手好字,畫就一筆好畫,當地的百姓愿意找他,久而久之,他也攢下500元錢。
1978年,長大后的劉海慶揣著這筆錢回到老家。
見到父母的那一刻,他的心都碎了,日日想月月念的母親哭瞎了眼,老父親蹲在一旁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無論如何,一家人總算團聚了。
500塊錢,當時是個天文數字,有了這些錢,劉海慶娶了媳婦成了家。
他妻子名叫郭娜,勤勞持家,丈夫在外打拼,她相夫教子,幾個孩子都很爭氣,學習都很好。
劉海慶到南方打工,做起收廢品的生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還能干啥?有智吃智,沒智吃力,我不干,一大家子誰養活?”懷揣質樸信念的劉海慶干起活兒來不要命,攢錢寄回家供應孩子們讀書求學。
艱難創作 寫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2018年患病手術后,盯著病房冰冷的天花板,劉海慶思緒萬千,如果說人生還有什么理想的話,那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寫出來。
可是自己一個小學文化的農民,很多字不會寫,甚至受方言影響,有些話很難找到適當的字詞。劉海慶陷入苦悶之中。
了解到父親的這個心愿,孩子們為他買來漢語字典,不會的字教他慢慢查找。
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大病初愈的劉海慶回到老家,開始琢磨著寫文章。他對自己不太自信,就先寫了一篇名叫《房子》的短篇小說,找到當時的上蔡縣一位專業作家,對方看后表示,你這個小學畢業生可不簡單,小說寫得不錯。
有了專業作家的鼓勵,劉海慶心里有了底兒,就開始醞釀創作長篇小說《愛情平行線》。
從開始動筆寫,到最后一章完成,劉海慶用了四個多月時間。隨后他拿著手稿到鄭州找出版社出版,被告知需要電子版。
買臺電腦,劉海慶又開始自己的嶄新歷程,用一根手指敲打鍵盤,硬生生用一年多時間把40.2萬字的小說打印出來。
今年7月,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小說終于出版,那一刻劉海慶開心得像個孩子,當天就給親朋好友送去20多本。
小說寫的是一個名叫吳班生(誤半生)的農家娃的愛情故事,也可謂是一個人的奮斗史,細節刻畫張弛有度,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傳神。有著人生經歷、人生感悟的劉海慶,不僅為了圓自己的一個文學夢,更大的意義是探究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著名作家路遙在《人生》與《平凡的世界》里給出答案的話,農民作家劉海慶用他的筆、他質樸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他眼中的這個眾生紛紜的世界。
為了避免讀者對號入座,劉海慶調侃道,自己寫的是“南京的胳膊北京的腿,山西的臉面湖北的嘴”,小說中的人物都是虛構的,沒有影射任何人的意思。
“我是一個基層作者,對文學有很深的情結。如何在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時候,為自己找到一個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不僅是我寫作的初衷,更是我與病魔作斗爭的不竭動力。我已經在這本小說的結尾埋下伏筆,準備寫續篇。”劉海慶的膽量與美好心愿令人敬佩,希望他在保重身體的情況下多出好的作品。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