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魚米之鄉”的新氣象
中原“魚米之鄉”的新氣象
記者 劉華 滑清泉 吳波
天還未亮,踏著清新的露水,張根書已經來到了自家水田地頭。
“確山縣雙河鎮第二屆龍蝦美食節可熱鬧了,我可得照看好這些寶貝兒。”一年一度的龍蝦美食節正在如火如荼舉行,張根書幾天來始終被豐收的喜悅所包圍。看著水田里肥美的龍蝦,這個憨厚的農村漢子笑容滿面。
水田、稻米、龍蝦,本是濃郁的江南養殖特色,卻在淮河岸邊的確山縣雙河鎮成了“小氣候”,被譽為中原“魚米之鄉”。當前,雙河鎮稻蝦養殖基地已連片建成標準化養殖水面8處,服務周邊村民1000余畝稻田良種繁育和增產增收,帶動附近幾個村貧困戶在基地實現務工增收,年創效益達150萬元。
不僅是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而且在雙河鎮興辦工廠、電商銷貨、特色農業……各行各業都做得風生水起,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產業“旺”起來:黨支部書記成了董事長 村委會主任變身總經理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要實現產業興旺,必須用新的發展理念,從區域主導產業入手推進產業融合。為此,雙河鎮主動適應產業發展新要求,緊扣“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主題,以區域支柱性產業為抓手,實現“一鎮多主導、一村一特色”聯動產業格局。
以龍頭企業引領務工增收。采訪中,雙河鎮黨委書記楊東榮說:“近年來,雙河鎮大力實施‘歸雁工程’,先后建成了友邦鞋塑、恩美電子、沃行電子等企業,這些企業在全鎮17個村建成生產加工車間,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通過帶動就業務工、簽訂協議分紅、加工技術培訓,擴大帶貧范圍,豐富帶貧模式,扶貧社會捐助達500萬元,帶動貧困戶700余戶,直接培訓2400余人次,有效實現貧困戶增收8000元~15000元。”
走進馬坡村,數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綠油油的白芍一望無際。目前,在雙河鎮,“一村一品”特色種植、養殖已蔚然成風,中藥材種植和水產養殖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全鎮23個村以集體經濟成立興淮農牧專業合作社,在本地農業經營主體引導下,依托集體經濟和種植、養殖大戶發展益母草、板藍根、丹參等中藥材種植5000余畝,紫薇、冬青等苗圃種植2000余畝,水產養殖6000余畝。
“去年,村集體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就有6個村。”楊東榮說,“懂經濟、會管理、抓產業、有思想……當下,村黨支部書記成了董事長、村委會主任變身總經理,在雙河鎮已成為一種時尚。”
以代種代管提升群眾受益。集體經濟合作社把建檔立卡貧困戶群眾吸納為社員,以村集體經濟流轉土地開展苗圃、中藥材種植項目,開辟貧困戶代種代管模式,依托項目申報獲得發展資金,每戶貧困戶分獲1~2畝中藥材,免費為代管貧困群眾給予技術培訓、良種、化肥及農藥,中藥材成熟后由合作社統一進行回收加工,種植收益均歸貧困群眾所有;依托1187畝水產養殖項目,通過項目資金扶持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技術培訓、飼料、水產幼苗,貧困戶進入基地參與水產代管養殖,保證每戶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2000元。
目前全鎮有900余戶貧困群眾參與中藥、苗圃代種代管,128戶參與養殖代管,戶均年增收達2000-4000元,有效幫扶了貧困群眾實現農業增收。
農村“美”起來:村委變游園 道路如花園
緊鄰淮河岸邊,雙河鎮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建成的淮河濕地公園成了吸引各方游客觀光的好去處。其精心打造的沿淮—霸王臺森林公園觀光旅游線路,在成為當地鄉村旅游一道亮麗風景線的同時,也為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經濟發展增光添彩。
造林成蔭、林種多元、美化鄉村……近年來,雙河鎮持續高質量推進生態綠化,高標準打造淮河濕地植被覆蓋區,多元化交叉種植綠化景觀樹達50余萬棵,總造林面積6500余畝,建成淮河濕地公園。依托廣闊的林木優勢和綠色生態旅游線路,雙河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調研論證,將國土綠化和脫貧攻堅結合,推進生態扶貧發展。
“我們將淮河濕地公園50余萬株林木,依村開展區域劃片,與貧困戶簽訂林木林權分包管護協議,將林權到戶寫入幫扶措施作為貧困群眾產業項目,助推貧困戶實現更多扶持項目疊加。”雙河鎮黨委書記楊東榮坦言,目前,全鎮1146戶貧困戶均獲得林權分包受益,以綠色經濟鞏固貧困群眾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雙河鎮還以生態觀光推進旅游扶貧。在霸王臺森林公園、淮河濕地公園旅游觀光帶建成后,兩條觀光線路每周吸納游客可達近萬人次。雙河鎮充分把握旅游觀光經濟效益,鼓勵就近建設鄉村農家樂等餐飲服務業,打通鄉村旅游產業鏈條閉合環節,并通過農家樂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務工,實現生態扶貧效益最大化。
時下,在鄉村沃野,不論河流溝渠,還是路邊空地,處處都是鄉間美景。道路兩側路肩加寬整潔,花木交錯猶如花園;村委荒地變廢為寶,綠化提升變為游園;老宅舊院重獲新生,搖變故園風情村史館。如今的雙河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迅速,舊宅拆除改造成效明顯,群眾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農民“富”起來:賺錢門路多了 發家致富快了
在雙河高速下路口西側,一處綠地涼亭相映的美麗公園總能引人注意。這便是雙河鎮區域發展地標--雙河返鄉創業主題公園。
公園背后映照著“歸雁經濟”對推動脫貧致富和農民增收的新曙光,該鎮返鄉創業園區內28家規模以上企業,解決了農村8000多名勞動力,300多名貧困戶勞動力的轉移發展。友邦鞋塑、恩美電子、沃行飛天虎等龍頭企業,在13個村設立生產加工點,入駐4個扶貧車間和村集體經濟車間,帶動2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以鋼加工、制鞋、電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產業園區正在規劃建立,返鄉創業發展“梧桐樹”正引來更多的創業“金鳳凰”,點亮農民的致富希望。
叫響雙河產業品牌的規劃思路,更是讓雙河產業扶貧發展邁上新臺階。該鎮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和物流園區的建立,實現電子產品、制鞋、雜糧、西紅柿、孔雀制品等20類特色工農業產品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47項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農購網實現網絡同步上架;電商培訓班、抖音培訓班開展的“千人電商”工程正培育出鎮域專業電商銷售隊伍,11家快遞物流企業的入駐、24個農村電商服務網點的建立,初步實現電商扶貧模式蓬勃興起。
在品牌效應引導下,雙河鎮以“三品一標”認證為抓手,實施特色農業品牌戰略,一批具有雙河特色的“眾盈花生米”“眾盈小麥”“眾盈玉米”“鑫地蓮藕”、綠色西紅柿等10多個品牌暢銷省內外市場。1.3萬畝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推廣種植,服務4000余戶農民、350戶貧困戶群眾改善種植結構調整,僅眾盈農業、巨豐農業、互利農機等多個農產品合作社已有效幫扶區域農民農業種植收益提升500元~800元,帶動8戶貧困戶通過銷售本地品牌農產品,戶均年增收達2~3萬元。
新思路、新理念、新創舉、新氣象,如遍野春花萬朵競放,為雙河群眾脫貧增收帶來生機勃勃的朝氣與活力。在奔向小康的路上,雙河鎮就像中原大地的一顆明珠,迎著鄉村振興的壯麗曙光,勇立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浪尖潮頭。
責任編輯:王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