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喜歡扎堆在B站看老劇?
摘要:“網生代”觀眾通過彈幕文化“聚”在一起觀劇,在為彈幕上各種靈光一閃的神評論“哈哈哈哈”之余,也對經典本身產生了更多興趣和思考。比如一篇關于諸葛亮人物綜述的文章洋洋灑灑超過1.
B站(嗶哩嗶哩的簡稱)近日上架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四大名著電視劇,受到用戶的熱捧,其中1994年版《三國演義》迄今為止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700萬。B站的年輕觀眾為何會打破“代溝”,追捧起比自己年齡還大的經典電視???這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認為:“年輕人通過彈幕的形式對四大名著電視劇進行重新解讀,這讓經典作品有了跨越時代的力量,同時也反過來提醒創作者和研究者,要關注和研究彈幕這種年輕人的網絡語言。”
超過58萬的追劇人數和82萬條彈幕,說明年輕觀眾擁抱經典的熱情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句1994年版《三國演義》中的臺詞成為許多B站用戶相互識別身份的一個暗號。電視劇中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的這段素材,多年來被UP主們加工成饒舌battle、變調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重新演繹,為無數B站用戶帶去了歡樂時光。因此,當1994年版《三國演義》上架后,大量B站用戶直接“空降”到第69集35分50秒處“打卡”,屏幕畫面被“我的青春又回來了”等彈幕覆蓋得嚴嚴實實。
不過,與超過1700萬的播放量相比,還有兩個數字更值得關注:超過58萬的追劇人數和超過82萬條的彈幕數量——這說明B站觀眾并非打完卡就走,而是認認真真地留下來追看并討論劇情。而同時上架的1986年版《西游記》、1987年版《紅樓夢》和1998年版《水滸》,累計播放量也超過2000萬。B站觀眾對經典名著電視劇的熱情并非個別電視劇的單獨現象。
據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透露,B站的平均用戶年齡在21歲左右。是什么原因讓年輕人扎堆在B站上看比自己年齡還大的經典電視劇呢?一方面的確有情懷因素,與童年相關的記憶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彈幕中經常出現類似“童年的回憶” “經典之作”之類的文字,多少有一種 “考古”的心態;另一方面,這些經典作品本身的質量過硬,因此成為B站UP主們大量二次加工的創作素材,除了背景故事解說、配樂欣賞、歷史文化追溯等內容,更有大量B站上流行的鬼畜視頻和“名場面”。
研究互聯網文化的北大中文系博士李強認為:“B站上這種經典影視劇的二次創作或者說再加工如此流行,反映了年輕人強烈的參與意識,就是‘我要參與,我要制作,我要表達’。”事實上,B站用戶在經歷了大量鬼畜視頻的洗禮后,也對原作有了很強的討論表達欲望。
用源自游戲、二次元、社交媒體等新詞解讀,讓經典呈現全新活力
拍攝于三十多年前的經典電視劇,曾經是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最愛,但B站上的年輕人用彈幕重新解讀了它們。正如孫佳山所說:“經典名著的電視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不同年代的人們雖然共享了同一個版本,但是進入的方式和思考角度是不一樣的。”
在B站看影視作品,如果關掉彈幕的話也許會失去一半樂趣。比如,當張飛擂鼓助陣的時候,彈幕飄過“太鼓達人上線”。關羽得知劉備消息后向曹操辭行時,彈幕飄過“關羽是曹操永遠得不到的SSR”;另一條彈幕則用關羽的口氣說:“雖然你給我又買皮膚又買坐騎,但我還是喜歡劉備。”《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出場時,彈幕上飄過“林懟懟要營業了”;而當她酸溜溜地“內涵”賈寶玉時,彈幕點評“情侶過招,招招致命”。
“太鼓達人”是一款熱門電子游戲,“SSR”是卡牌類游戲里非常稀有的卡牌分類,而“林懟懟”是指黛玉十分率性、說話直來直去……這些網絡用語和其中的 “梗”,是B站用戶眼中識別彼此身份的暗號。與早期鬼畜視頻相比,如今的彈幕文字更多的是用青年人自己的語言符號來解讀名著,并形成了基于社群范圍內的交流和思考。有專家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能夠經過不同代際、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樣闡釋,才讓經典影視作品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
破譯“秘密語言”,影視創作者建立起與青少年審美心理之間的聯系
用游戲、二次元等概念對經典名著劇情和人物的有趣點評,引發集體共鳴甚至狂歡,為更多網生代觀眾打開了通向經典作品的新鮮入口。“網生代”觀眾通過彈幕文化“聚”在一起觀劇,在為彈幕上各種靈光一閃的神評論“哈哈哈哈”之余,也對經典本身產生了更多興趣和思考。
僅以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評區為例,目前已有評論3000多條,其中不乏數千字的深度分析。比如一篇關于諸葛亮人物綜述的文章洋洋灑灑超過1.2萬字,采用了論文的書寫格式,文末附有六篇正規學術論文作為參考文獻。文章從人物生平、雜談、相關詩詞等多個角度對諸葛亮進行全面梳理。也有文章從古詩詞分析角度對《三國演義》片頭曲和片尾曲進行解讀。還有文章中介紹《三國演義》1994年電視劇版在走向海外過程中的一些“冷知識”,如劇中人物形象被大量日本游戲模仿,風靡歐美的萬智牌游戲中有劉備、曹操、孫權、袁紹等人物卡牌等。
彈幕吸引觀眾,讓觀眾形成興趣愛好后又產生更深度學習的渴求,這種正向激勵的現象也正在引起更多學者和創作者的關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獻民指出,彈幕與視頻之間、彈幕詞條相互之間的關系具有很高的可分析性,并且“誠實、透明地反映某類人群的集體心理”。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影視劇創作者也越來越關注彈幕文化,通過研究彈幕來尋找并掌握年輕人的“秘密語言”和“心靈密碼”,渴望以此建立起與青少年審美心理之間的聯系。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