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談
摘要:清代兩廣總督張之洞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園,又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題對聯一副:“稼穡艱難君子教,菜根風味老夫知。”夜深歸家、燈火暖心,餐桌上兩碟青蔬、幾碗薄粥,在氤氳的香氣中一家人相對而坐,談一天的生活點滴,感受波瀾不驚的溫暖,正所謂“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這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境界。
□溫培雅
中國所有的節日中唯有端午節是比較素淡的節日,可能是對一代詩人屈原慎終追遠的意味更濃,所以更看重儀式感,而不是一逞口腹之欲。節日的主角粽子、菜角都非濃油赤醬,特別是菜角,用時令蔬菜切碎做餡,然后用薄薄的面皮包裹,下入世俗的油鍋翻滾至金黃,帶著平民的煙火氣和親切感,即使配上腌得流油的咸鴨蛋,也非大葷,更接近于日常小食。與此類似的是紀念高潔之士介子推的寒食節,多食冷煎餅卷生苦菜或是麥粥、馓子之類,更是簡素之至。
古人喜歡把食蔬與心性綁定在一起,《明心寶鑒》里有一段話:“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菜根譚》云:“菜之為物,日用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夫菜根者,棄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如此書、唯靜心沉積者,乃得其旨。”
說菜根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并不是說菜根的味道真的能趕上山珍海味。吃得了滿漢全席,也咽得下粗茶淡飯;能笑看紅塵喧囂,也耐得住清冷寂寞,這才是真實的人生。衣著素潔,何須光彩照人?三餐飽腹,何須肥醴甘脆?陋室安身,何須高樓大廈?健步如飛,何須鮮衣怒馬?能從粗茶淡蔬中嚼出真味的人,都有一顆安靜而感恩的心。
文學大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文人鄭板橋曾經作詩描寫食菜根之雅:“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清代兩廣總督張之洞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園,又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題對聯一副:“稼穡艱難君子教,菜根風味老夫知。”身為朝廷重臣,能從尋常菜根之中體味民生艱難,實屬不易,此人能成為晚清中興名臣,絕非偶然。
半畝花田、一間草舍,滿架經史、閑聽花落,是古今文人以及士大夫歸隱田居的理想寫照。小隱隱于身,大隱隱于心,心若安定,身在哪里又有何妨?心若不安,人就永遠不會有“穩”的感覺;而心中的欲望太多,就永遠無法過那種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日子。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于樸素寧靜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簡靜的從容。不管是“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還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只要安貧樂道、不慕榮華,就能追求精神的安逸,感受人生的快樂。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季的菜蔬在土地上像一首首唐詩或一闕闕宋詞次第生長,紅的、黃的、青的、紫的、綠的,自然本色到家。春吃韭菜、夏食黃瓜、秋嚼蓮藕、冬品白菜,土地慷慨地為我們奉上菜蔬的盛宴,用種種清香滋養著我們的身體和思想。
將平淡的日子切碎,撒上歲月的佐料,用經歷爆炒,用反思涼拌,以五味豐富平靜而瑣碎的日子。夜深歸家、燈火暖心,餐桌上兩碟青蔬、幾碗薄粥,在氤氳的香氣中一家人相對而坐,談一天的生活點滴,感受波瀾不驚的溫暖,正所謂“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這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境界。這種淡就是生活的真諦,是槳聲燈影里的夢中水鄉,是回廊軒窗下的一院月光,經得住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打磨。
老子提出的飲食之道是“味無味”。何謂“味無味”?就是要從沒有味道的飲食當中品咂出有味和美味來。《菜根譚》說:“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嚼菜根而知香,怎能不“百事可做”?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