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紅勝火 一家四代情
摘要:在竹溝革命紀念館的幾天里,我學習了竹溝革命紀念館展示的竹溝革命根據地每個階段的歷史資料,寫下了許多學習心得,與王國強參加了烈士紀念地立碑以及竹溝軍事會議土窯舊址固堤保護等勞動,還訪問了許多見證竹溝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革命老人,使我深受教育,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升華。
肖永成
1985年暑假,我應同學王國強之邀,到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參觀。短短的幾天,我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教育,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營養,也給我的人生積聚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無形的奮斗力量。
在我十幾歲時,就常聽我父親說,西山窩里就個地方叫竹溝,那里曾是我黨領導抗日斗爭的革命根據地,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干部,被人稱為“小延安”。1958年五一節那天,父親宣誓入黨,大隊支部書記帶領父親等人去竹溝參觀學習。父親沒文化,大字不識一個,但給我講起王老漢(王國華)、馬尚德(楊靖宇)的革命故事卻頭頭是道。我老家西肖屯村,離楊靖宇將軍舊居所在的李灣村不到十公里,小時候父親帶著我去過兩次,每次父親都讓我跪下給馬爺爺磕頭,囑咐我要向革命先烈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那時候,我就一直渴望,何時也能到百里外的竹溝一趟,去領略竹溝的革命風采,接受竹溝的紅色教育。
1980年,我考上師范學校后,和王國強同桌。正好他是竹溝人,我就向他詢問了關于竹溝革命根據地和竹溝革命紀念館的有關情況,王國強也盡自己所知給我做了介紹。我們約定,等畢業后,到他的家鄉竹溝一游,了卻我的一樁心愿。
畢業三年后,我收到了王國強的來信,說他現任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誠邀我方便的時候做客。接到信后,我一連幾天心情激動,一放暑假,我就騎上新買的永久牌自行車出發了。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騎行,臨近中午,我來到確山縣竹溝鎮老街。經人指引,我找到了位于竹溝鎮老街一處大門朝南的院落,大門不寬,有兩扇舊木門,左側墻上有一塊半米見方的匾額,上書:“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九個大字,一看落款,我肅然起敬,原來題寫館名的是我們親愛的周恩來總理。我向工作人員報了姓名并說明來意,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熱情接待了我,說王館長去縣里開會去了,先讓我休息一下,熟悉一下環境。我跟隨老人穿堂而過,看到兩旁都陳列著巨幅掛圖,想必是向來訪者介紹竹溝革命斗爭史的內容。
放好行李,喝了一碗老人備好的涼開水,就迫不及待地在紀念館參觀起來。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中共河南省委舊址、劉少奇同志辦公室舊址、李先念同志辦公室舊址、朱理治同志辦公室舊址、彭雪楓同志辦公室舊址和《拂曉報》舊址,知道了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王國華、張勁夫、張愛萍、張震、方毅、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過,了解了八路軍留守處的歷史,明白了我黨當年以竹溝為中心,領導中原人民進行偉大抗日斗爭的歷史意義。當我看到“竹溝事變”的歷史真相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方面對國民黨反動勢力不顧民族大義,造成同胞流血犧牲的慘案表示憤慨;另一方面深深懂得革命的勝利成果來之不易,有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血染熱土,視死如歸,才給我們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傍晚時分,王國強開會回來,畢業三年未見,同學之情溢于言表。他向單位食堂管理員交足食票,安排做了四菜一湯給我接風洗塵。我倆和館里的工作人員、后勤炊事員共6人,邊吃邊聊,談笑風生。環顧一下四周,回想竹溝革命根據地的烽火歲月,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月上枝頭,王國強帶我來到竹溝鎮東門外。這里是一片河灘,水不深,許多大人帶孩子在水中洗澡玩耍。聽王國強說,竹溝創建八路軍留守處時期,這里曾是部隊的訓練場,一批批愛國青年就是從這里出發,投奔抗日前線,走上革命道路。著名的抗日英雄彭雪楓將軍,當年在竹溝東門外廣場誓師,領兵東征,轉戰豫皖蘇區,開展游擊戰爭,犧牲時年僅三十七歲,竹溝人民永遠銘記他的英名。王國強邊說邊走,我望著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聽著河邊一陣陣歡聲笑語,不禁感嘆:“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運,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第二天一早,王國強和我打掃紀念館院內的落葉。掃完后,霞光照在紀念館的青磚灰瓦上,顯得古樸而莊重,老磚鋪的路面上,透出一種滄桑的厚重感。他領我到劉少奇同志辦公室舊址門前,只見一棵石榴樹上一個個小燈籠似的石榴掛滿枝頭,于是,他給我講了這棵石榴樹的來歷。
1938年11月,劉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化名胡服到竹溝中共中央中原局主持工作。工作之余,他到一老鄉家看見一棵石榴樹,有感而發地說:“共產黨人要像石榴樹一樣,到哪里都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老鄉看劉少奇很喜歡石榴樹,就挖下栽在了他辦公室門前。第二年,國民黨反動勢力發動“竹溝事變”,反動官兵聽說這棵石榴樹是共產黨的大官栽的,就連根拔起,敵人走后,竹溝的一個老鄉又把石榴樹栽回原處。“文革”期間,造反派又把石榴樹拔掉抬著游街,竹溝的張金明老人,偷偷在石榴樹根上掰下一條根苗,種在了自家的院子里。劉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后,張金明老人把院子里的石榴樹移栽到劉少奇同志辦公室舊址門前,以表達對一位共產黨人的追思與懷念。
聽完王國強的講述,我久久陷入了沉思:一棵石榴樹,不僅承載著一位共產黨人的革命信念和力量,而且寄托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的無限敬仰與愛戴。就在這時,王國強讓我在石榴樹前站好,給我拍下了一張終生難忘的照片。
在竹溝革命紀念館的幾天里,我學習了竹溝革命紀念館展示的竹溝革命根據地每個階段的歷史資料,寫下了許多學習心得,與王國強參加了烈士紀念地立碑以及竹溝軍事會議土窯舊址固堤保護等勞動,還訪問了許多見證竹溝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革命老人,使我深受教育,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升華。
2018年暑假,我的女兒從南京回駐馬店看望親人,帶著6歲的外孫女邵玉馨。吃飯時,女兒說,邵玉馨的老師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每人假期里要到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并上傳一張照片。女兒說完,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此時離我父親第一次去竹溝已60年了,離我去竹溝也過去33年了,在我感嘆時光易逝的同時,更感覺到竹溝的紅色基因不老,革命精神長存,當即決定驅車去竹溝,實現一家四代人對革命根據地“小延安”的親近和敬仰。
到了竹溝,我成了女兒和外孫女的導游和解說員。我們參觀了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新館,拜謁了竹溝革命烈士陵園,在竹溝革命領導人群雕和竹溝革命紀念碑前,外孫女邵玉馨鄭重地行隊禮拍照留念。
南京和駐馬店,都有著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女兒、外孫女和我的相連下,完成了一個意義非同尋常的對接。那確山竹溝的紅色旗幟,那火焰般的石榴花,那東門外的沙河水,和南京江東門的陽光,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