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專題協商座談會發言(摘要)
摘要:六是將雙河鎮納入鄉村振興示范鎮、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示范鎮試點建設,著力將雙河鎮培育成淮河文化、旅游、生態、產業全面發展的駐馬店市實踐示范鄉鎮,打造全市淮河生態經濟發展可復制樣板。加強以治污和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和建設。
“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性發展機遇。市政協對這項工作高度關注,于5月28日,專題召開了“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雙月協商座談會。今日本報刊發座談會發言摘要,請予關注。——編者
守護著綠水青山 堅持好高質量發展
鄭玉林(市政協副主席):按照市政協2020年協商計劃安排,我們把“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作為雙月協商選題,就如何進一步修復淮河流域生態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展較為深入的調研。
一、關于我市《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落實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于2019年初啟動了我市沿淮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一是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二是基本完成了《駐馬店市貫徹落實河南省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實施意見》的編制工作。三是淮河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沿淮寬500米、長40多公里、栽種樹木160萬株的生態林廊基本建成。全面禁止采沙,禁止捕撈,扎實推進流域治理和鄉村環境整治,淮河水質明顯改善。四是謀劃對接和啟動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五是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
二、調研發現推進中的突出問題
(一)淮河生態環境依然十分脆弱;(二)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效率較低;(三)沿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四)重點項目謀劃對接與建設相對落后;(五)淮河文化有待發掘弘揚;(六)支撐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保障機制和政策框架尚未形成。
三、推進我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建議
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市全域進入了規劃范圍,這對駐馬店的發展是個千載難逢的政策性機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強統籌協調,用好政策機遇,做精整體規劃,注重分期實施,突出重點專項,打牢建設基石,堅持保護優先,滿足民眾期盼。
(一)建立健全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學習借鑒淮安、信陽、蚌埠等地做法,充實領導小組,組建專門機構,加強工作謀劃、研究和推進,做到辦公室工作專班化、市內協調例會化、跨區域合作聯動化(注重融入市長會商、廳際協作、辦公室主任例會等跨省跨市協調機制,推動工作協調一體化)、對上對接經常化(對接國家、省有關部門,特別是對接淮委會,破解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困局)、產業研究專業化(學習借鑒淮安、信陽、息縣依托大專院校建立淮河生態經濟研究院的做法,建議依托我市黃淮學院和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啟動駐馬店市淮河生態經濟研究)。
(二)加強對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專項規劃的統籌。在完善總體實施意見的同時,指導縣區做好重要專項規劃。當前急需解決好生態建設與修復專項規劃、路網提升專項規劃、航道建設專項規劃、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沿淮文化及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好規劃的引領先導作用。
(三)切實解決生態修復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一是盡快啟動主河道治理修復工作,科學劃分岸線功能區,合理確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區和開發利用區邊界,開展水域岸線等生態空間確權。可借鑒信陽、蚌埠等地經驗,組建淮河開發有限公司,用好河道疏浚修復中的河沙資源,取之于淮河、用之于淮河。二是徹底對沿淮支流坑塘堰壩等進行綜合整治,從源頭上解決淮河水質不穩定問題。三是加強沿淮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新劃分沿淮限養、禁養區,畜禽養殖必須做到達標排放、有效消納,白色污染、農藥化肥污染要有效控降解決。四是著力解決沿淮鄉村環衛設施不足問題,已建好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要研究穩定的運行保障體制。五是做好生態廊道的修復、提升及養護工作。六是全面啟動露天礦山、廢棄礦山、損毀山體的生態修復工作。七是抓好沿淮濕地公園建設。
(四)著力解決沿淮群眾守著淮河沒水用的當務之急。一是整合政策資金,盡快修復現有水利提灌設施,使沿淮有效灌溉面積由現在的31萬畝提升到50萬畝以上。二是抓緊謀劃建設攔蓄水利工程,蓄存水源,提高地下水位。三是結合高標準良田建設,抓好沿淮配套灌區水利工程。
(五)抓緊對接啟動一批重大工程。從前期謀劃和對接啟動情況來看,近期要重點推進以下工程建議:一是淮河生態廊道建設提升及淮河濕地公園工程;二是沿淮省級道路建設工程(如S335省道);三是淮河航運開發建設工程;四是出山店、薄山湖淮河引水工程;五是正駐快速通道建設工程;六是沿淮田間引水灌溉工程;七是雙河鎮臨港經濟園區建設工程;八是西平楊莊、老王坡和確山邢河、正陽呂河水庫擴容建設工程;九是南駐阜鐵路規劃建設工程;十是江國故里考古保護工程。
(六)做大做優沿淮特色農業資源。做優現有農產品資源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的前提條件,也是農副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動力,叫響品牌以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要圍繞沿淮近200萬畝的土地,結合現有產業基礎,重點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水產品和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七)以文化為魂振興沿淮鄉村旅游產業。一是提煉好品牌。打造淮河沿岸鄉村旅游帶,重點開發生態農園、生態莊園、科技農園、文化創意農園等特色休閑產品。二是建設好小鎮。比如,竹溝的紅色小鎮、雙河的經貿小鎮、陡溝的特色農產品小鎮、江國故里、大林小李灣的古竹園田園小鎮。三是走好融合之路。
(八)補上政策研究與運用的短板。重點對接研究好財政投入政策、市場融資政策、土地保障政策、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政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政策、投資體制改革相關政策等,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提供好要素保障、機制保障。
我們深信有黨中央對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高站位謀劃,有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強力實施,有沿淮人民萬眾一心的支持,淮河流域一定會早日建成“水清、岸綠、天藍、地凈、景美”的魚米之鄉、淮上江南、富饒之地!
扎實推進淮河流域生態修復及保護
關秋芝(市政協委員、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和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全市廊道綠化初顯成效,濕地公園籌建有序,污水治理逐步完善,但在淮河流域生態建設中,仍存在初期規劃有局限、水體污染隱患多、濕地公園推進緩慢、生態廊道流轉土地缺乏資金保障等問題。
建議:一是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淮河生態修復及保護。強化區域合作和公眾參與,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正陽淮河省級濕地公園建設、確山淮河省級濕地公園盡快獲得批復。強化板橋、宿鴨湖和薄山湖水庫等周邊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完善生態保護設施。打造高標準農田林網,平原農區搞好農田林網及“四旁”綠化,提高和完善農田林網質量。推進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加強西部山區困難山地造林及補植補造。二是爭取納入生態補償,完善提升生態廊道建設質量。在淮河干支流兩岸營造景觀、防護和水土保持林,提升沿淮生態保育功能。實施新造林、中幼林撫育和現有林改培等工程,構建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力爭將淮河生態廊道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范圍。三是推進綠色產業發展,融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鼓勵發展林果、苗木花卉等林業特色產業。建立以森林公園為主體,濕地公園相結合的森林濕地旅游體系。四是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改善淮河水系生態環境。
加強水利交通建設 助力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
鄭承義(市政協委員、市水利局規劃計劃科科長):近年來,我市水利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但仍存在現有水利設施供水能力不強、水利交通網絡設施不完善,特別是淮河上游存在干流岸線不暢、水流態勢惡化、沿淮河道險工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問題。進一步夯實水利交通基礎設施,積極回應人民所思所盼,已是當務之急。
建議:一是科學編制淮河上游綜合整治及航道建設規劃。鑒于淮河上游是駐馬店與信陽兩市界河,呈請省相關廳組織駐馬店及信陽兩市,統籌編制淮河上游綜合整治及航道建設規劃,爭取納入國家及省相關規劃。二是籌措資金,推進重大水利交通項目庫建設。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開展重大水利交通項目謀劃,推進重大項目庫建設。對淮河上游綜合整治、淮河上游航道建設、淮河供水工程、沿淮公路等重大項目,開展項目方案論證、編制項目建議書等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為爭取國家投資,讓項目早日實施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緊緊圍繞淮河干流綠色發展帶,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接西部內陸崛起區與東部江河湖海聯動區交通走廊,主動與節點城市交通運輸體系連接,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對農村交通網絡進行升級改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四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對現有河道險工進行處理;對提灌站更新改造;擴大井灌面積,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同時,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沿河居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提供堅強的水利保障。
集約節約利用淮河流域水資源
王振偉(市政協委員、正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淮河常年在我市河段過境水為21.66億立方米,但多集中在汛期,開發利用較難,可利用率低。近年來,地下水位下降十分嚴重,地表河流干涸斷流,前些年灌溉所用的許多機井特別是沿淮鄉鎮的機井出水困難,農業灌溉用水嚴重不足。隨著我市沿淮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如正陽縣先后引進行業龍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30多個,城市建設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先后建成,企業生產經營用水和生態補水問題亟待解決。
建議:一是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強力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市級層面成立高規格的、專門的領導機構,與中部崛起戰略、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有效銜接,綜合把握政策紅利,找準著力點,統籌推進,對發展基礎薄弱、發展要素匱乏的沿淮縣,在項目、資金、人才上給予傾斜和支持。二是大力實施“引淮灌溉”工程。撥出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在淮河上建水庫、節制閘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加大沿淮鄉鎮機灌站的修復、建設力度,引淮河水進入呂河水庫,連通到慎水河、清水河、呂河,實現全流域引淮灌溉體系。三是實施“引淮入城”工程。建“引淮入正”工程取水口,向北經渠道、管道輸送至現有集中供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正陽縣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生態用水問題。四是加強淮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積極編制淮河生態經濟帶正陽發展規劃,采取治污、控源、修復等綜合性措施,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城鎮垃圾污水處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大“生態補償政策”的傾斜支持力度,搞好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深入挖掘江國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文化旅游路線,精心打造淮河旅游亮麗名片。
傳承保護淮河文化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禹明甫(黃淮學院教授):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地方得以穩固發展的根基。近幾年,我市著力探尋淮河文化及傳統鄉村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有效途徑,大力培育新興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促進駐馬店市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滿足農民群眾對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淮河文化內涵挖掘、保護、傳承等方面存在著缺乏整體規劃、研發平臺少、研究深度的系統性不夠、群眾參與度低、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文化傳承保護可持續發展。
建議:一是制定市域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的整體規劃,建立健全區域協同機制。將淮河文化帶建設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加強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各省、市的交流與合作;依托我市人才資源優勢,集聚一批優秀專家,建立淮河文化帶研究學術聯盟,成立淮河文化帶建設人才智庫,探索科技、設計與淮河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機制。二是梳理淮河的水文化、漕運文化、商業文化、民俗文化、古國文化、宗族姓氏文化以及非遺的歷史、精神、科學及審美等價值,提煉出淮河特色文化符號,將洪河、汝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三是啟動“淮河文化+”計劃。促進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的應用,加快培育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文化業態。四是構建淮河流域博物館資源共同體,建設特色博物館、專題博物館。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赴外地展演,讓淮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厚重的人文積淀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推動淮河特色體驗旅游業的發展。五是培育淮河文化精品創作生產體系。加大對原創文化精品的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加大旅游景點的文化融入和品牌營銷力度,組織研究人員編寫具有文化底蘊的景點介紹,突出地方特色旅游項目的知識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
強化產業支撐 加快沿淮生態經濟帶發展
任亞(市政協委員、市農辦農村改革科科長):通過專題調研發現,沿淮鄉鎮特色產業發展產業體系基本健全,產業地域特色明顯,發展意愿強烈,但統籌謀劃不夠,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現代農業發展緩慢。
建議:一是頂層設計,繪好一張規劃圖。組織專班,認真研究,盡快找準對接國家戰略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臨港經濟和創新工業發展、新興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現代服務業、優勢特色農業、全域旅游、健康養老及文化創意等特色關聯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為產業發展工作加快推進奠定基礎。二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示范點。把沿淮4個鄉鎮作為先行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建成淮河生態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示范區。同時,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示范區,引領帶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三是招大引強,吸引一批投資商。在建立項目庫的基礎上,圍繞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建設等,盡快篩選一批重點項目,大力開展項目推介和招商引資工作,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四是抓住關鍵,建立一套新機制。圍繞“人、地、錢”三要素,創新機制,強化保障。市、縣領導分包沿淮生態經濟帶重大產業項目推進、重大產業工程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和指揮調度。同時,認真落實國家土地管理政策,為項目落地提供保障;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要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審慎轉讓土地指標,為產業發展留出空間。
創新思維 多措并舉 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楊東榮(確山縣雙河鎮黨委書記):雙河鎮位于確山縣東南部,地處淮河北岸,淮河流經長度4.2公里。近年來,雙河鎮依托淮河流域土壤氣候和發展優勢,培育中草藥、苗圃種植和水產養殖等支柱產業,農業收入增加2.6億元。持續開展淮河文化發掘和產業融合驅動,建設了淮河濕地公園、霸王臺森林公園、返鄉創業示范主題公園,全面推進霸王臺森林公園4A級景區創建和劉龍集3A級景區創建,通過文化發掘和旅游發展,加快振興步伐,但雙河鎮依然存在著流域治理不優、水利作用發揮不明顯、產業示范引領性不強、文化元素發掘不夠充分等問題。
建議:一是市、縣傾斜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持,打造確山縣雙河鎮淮河經濟振興精品引領區。二是完善高標準良田建設等水利工程設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保護淮河生態環境。三是持續推進雙河鎮農旅一體化示范鎮建設,進行基礎設施統籌規劃,促進農業生態旅游快速發展。四是傳承淮河文化,發掘獨具特色的淮河文化和百年手藝技術,依托資源優勢進一步叫響該鎮淮河文化生態旅游業品牌。五是將雙河鎮列入市、縣臨港經濟區建設規劃核心區,給予更多的項目、政策和資金扶持,建設豫南地區的臨港經濟發展典范。六是將雙河鎮納入鄉村振興示范鎮、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示范鎮試點建設,著力將雙河鎮培育成淮河文化、旅游、生態、產業全面發展的駐馬店市實踐示范鄉鎮,打造全市淮河生態經濟發展可復制樣板。七是持續推進雙河鎮豫南電子商務物流園建設,激活閑置交通資源,打造豫南地區的電子物流行業標桿,促進經濟發展。
積極謀劃 扎實推進 助力淮河生態經濟帶快速發展
鄧彥雷(正陽縣陡溝鎮黨委書記):陡溝鎮地處淮河北岸,人口4.3萬,面積110平方公里,轄域內淮河河道長18.44公里。近年來,為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陡溝鎮不斷加強對淮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一是加強淮河污染治理,對各支溝實施清潔行動。二是開展河道綠化,建成“淮河生態廊道”近10公里。三是開展生態修復,清理整治侵占河道、亂占岸灘等突出問題,實現了水清岸綠花美的新景象。
為進一步推動淮河經濟帶建設。 建議:一是規劃調整國土空間。結合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進行土地利用調整;圍繞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進行設施農業用地支持;結合重點項目規劃建設用地。二是加強淮河生態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對入淮支溝清淤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加強以治污和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和建設。三是統籌推進淮河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加強沿淮農業灌溉溝渠的維修和新建,確保農業生產用水。四是大力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加大對陡溝饃、掛面、生姜、大蒜等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打造產業品牌。五是大力支持交通航運發展。盡快實施S335省道連接項目,加強信陽與駐馬店的橫向連接;盡快實施以通航為目的的河道疏通工程,把河道疏通與河沙資源開發利用有效結合。
群眾期盼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早見成效
陶金慶(正陽縣大林鎮蔡灣村黨支部書記):前些年因淮河兩岸采沙、河道內無序占用開墾等,造成道路、河床和河道環境嚴重破壞,土地流失及淮河水面下降,使得提灌站再也抽不到淮河水,農民只有依靠多打深機井,才能維持農業生產需求,給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帶來很大的影響。近年來,采河沙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淮河沿岸生態恢復機制不完善、道路橋梁等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基礎差、農田用水達不到需求的問題依然存在。
建議:一是盡快將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抓起來、干起來。過去“守住淮河遭水患”“臨著淮河沒水吃”的日子再也不想過了!沿淮群眾盼望這項工作盡快啟動,使淮河變得“水清、岸綠、生態優美”,助推淮河沿岸鄉村加速振興。二是加快沿淮生態修復及保護。大力開發利用淮河,走生態發展之路。在淮河兩岸植樹種綠、修堤固坡,建設沿淮觀光道路,促進淮河生態經濟林發展。依托現有資源,打造生態旅游、特色產業品牌。三是推進沿淮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廣稻蝦共養模式,打響“優質生態水稻”品牌,激活市場,促進農業結構性改革,優先發展第一產業,帶動第二、三產業融合持續快速發展,拓寬增收渠道,延長農業附加值。加大水利設施投入和稻蝦田補貼力度,保障水資源利用。四是強化淮河河道治理。建立巡河隊伍,推動淮河航道整治;建設攔河壩提升淮河水位,提高淮河通航能力;合理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積極培育淮河航運市場;加快沿淮河高速公路建設及鄉村公路建設。五是促進淮河水資源集約利用。
責任編輯: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