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楊村:貧困村嬗變“明星村”
摘要:同年11月,在市、縣文明辦的指導下,由張全收首批出資4萬元購買了餃子宴的全套餐具,拐子楊村與河南孝文化傳播中心共同籌辦了首屆孝善文化節。拐子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昌勝介紹,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65人,已脫貧23戶58人,未脫貧6戶7人也將在今年底脫貧。
記者 陳司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又到了一年一度三夏大忙時節,近日,記者看到,距離上蔡縣城東北方向22公里的朱里鎮拐子楊村,金色的麥田里,伴隨著機器的轟鳴,黃燦燦的麥粒傾瀉而出,村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同時播種新的希望。
拐子楊村轄2個自然村12個村民組,全村618戶2635人,耕地2477畝,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昔日,因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后,群眾致富無門,拐子楊村是有名的貧困村。
而今,拐子楊村卻是另外一番模樣。坑洼不平的村道路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平坦結實的水泥路。村中主干道兩側綠樹成蔭,并且安裝了路燈。主干道下面鋪設了下水道,雨水、污水排放有了去處。全村小巷硬化完成4000余米,基本實現了“戶戶通”。農村電網改造、安全飲水和寬帶入戶工程全部實施到位;村民文化廣場、大舞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標準化衛生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漫步村中,一面面文化墻傳遞著文明和諧的氣息,一棟棟新穎別致的小洋樓映入眼簾。不少村民在庭院內外、房前屋后種植了花草,火紅的石榴花、月季花開得正艷。
村容戶貌變化只是拐子楊村由貧窮逐步邁向小康的一個縮影。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呈現蓬勃之勢。為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該村將縣財政投入的150萬元集體經濟資金,全部投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全收創辦的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里。僅此一項,每年村集體可收益15萬元,其中12萬元分給貧困戶,3萬元歸村集體用于公共支出。張全收還一次性拿出100萬元,建起8座標準化蔬菜溫棚,租賃給蔬菜種植大戶,村集體不但有了一定的租金收入,還帶動了全村20多戶貧困戶通過打零工,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近年來,該村建成兩座光伏電站,除了村集體年收益5萬元,全村貧困戶每戶每年還能分得1000元。該村還建起了占地近百畝的圍村林,用于種植板栗和花木,林下的空地無償分配給貧困戶種植花生、土豆等經濟作物。
作為從拐子楊村走出的“農民工司令”,張全收還組織本村800多名村民外出務工,通過轉移就業,一部分村民率先致富,蓋起了新樓房,購買了小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為讓不能出遠門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該村安排保潔員、護林員、光伏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28人,每人每月也有了500元的穩定收入。
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鄉風民風也要跟上。2018年9月,上蔡縣孝善扶貧工作現場會暨拐子楊村孝善基金發放儀式舉行;同年11月,在市、縣文明辦的指導下,由張全收首批出資4萬元購買了餃子宴的全套餐具,拐子楊村與河南孝文化傳播中心共同籌辦了首屆孝善文化節。此后,每月的農歷二十九日(根據季節和農時進行調整),該村組織開展孝文化節暨敬老餃子宴活動,將全村近500位60歲以上老人請到村委大院,由年輕人、志愿者義務包餃子,免費請老人吃餃子,看大戲。目前,該項活動已舉辦了七屆,并將長期堅持下去,通過一系列孝善文化的傳遞和愛心傳播,計劃用3年時間,將拐子楊村打造成全縣孝心第一村。
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拐子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昌勝介紹,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65人,已脫貧23戶58人,未脫貧6戶7人也將在今年底脫貧。拐子楊村也先后被評為上蔡縣“六面紅旗村”,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拐子楊村的老百姓會越來越幸福。
責任編輯:王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