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駐村第一書記的“四重身份”
摘要:這個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擾”得他不得安寧,大年初一,他就踏上了去大吳村的路上,“你真得走嗎?”圖一,鄭勇(左一)在村疫情防控監測點執勤 圖二,鄭勇(左一)把代辦物品交給群眾。
駐馬店網訊(記者 楊軍民 通訊員 陳健)“各位親,村廣場,需充天然氣的住戶帶著氣罐做好準備了。”2月16日上午10點剛過,大吳村疫情防控微信群里,這條通知發布不久,不少鄉親戴著口罩,拎著煤氣罐陸續趕到了充氣指定地點,完畢又迅即離開。
鄭勇(左一)在村疫情防控監測點執勤
發布這條通知的人名叫鄭勇,也是這個群的群主,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他的第一重身份。“把全村玩微信的211個村民全都拉進了群里。”鄭勇說,借助微信群可以宣傳防控衛生知識,通報疫情情況,搜集了解一些信息,便于穩定父老鄉親的情緒,凝聚抗擊疫情的力量。
大吳村有12個村民組,431戶居民,1750人,統計顯示,春節前從武漢回來,或從武漢轉車回鄉的村民有64人,其中在縣城居住的有6人,村里嚴格實行“四包一”(包組村干部、村支書、村醫、村民組長)責任制,對58名重點監控對象,村醫每天按時到家里消毒,測量體溫,并單獨給這些人員建了個微信群,有些事情重點安排,“目前無一例感染發病。”鄭勇介紹。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發展,解決一些群眾的生活需求成為當務之急,根據上級的通知精神,村里成立了由黨員志愿者加入的“紅色代辦”,村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一切生活物品均在代辦之列,村民在微信群里,或者到防控執勤點把所需用品上報一下,當天統計后,第二天購置好送到村,再通知個人領取,鄭勇又成了村里的一名紅色代辦員。
鄭勇(左一)把代辦物品交給群眾
村民吳中、張紅夫妻,年前臘月28從武漢務工返鄉,連上兒女父母,一家六口,自打回來后一直在家自覺隔離,他說:“村醫一天兩次騎著三輪車,背著藥簍子,上門量體溫,噴霧消毒。”因為年前備的年貨不是太多,這又讓他們代購了五袋米、四袋面、面條和一些調料味道,價值有1000多塊錢的東西,“俺過意不去,想給他們一點辛苦費,他們死活不要,俺得感謝黨和政府!”
除了疫情發生后的這兩個身份外,現年48歲、有著28年黨齡的鄭勇,還是河南省正陽縣衛健體委派駐呂河鄉大吳村的工作隊隊長,縣委組織部派駐大吳村的第一書記。大吳村是一個省級貧困村,2017年進駐該村后,通過實施產業幫扶、入股分紅、技能扶持等多種措施,使一個原來集體收入每年不足一萬元的落后村,發展為現在的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希望村”,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觀。村里2017年有42戶貧困戶光榮脫貧,2018年又有21戶貧困戶脫貧,2019年最后的3戶也全部摘帽。
駐村工作事務繁雜。這個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擾”得他不得安寧,大年初一,他就踏上了去大吳村的路上,“你真得走嗎?”臨行前,腰痛病患得厲害的妻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不走不行啊,老百姓的防控意識還不強。村里需要更多的人手去支援!”他神色凝重。“爸,病毒傳播這么厲害,我們也是擔心你的安危啊!”就讀于省內一所高校的女兒有些不安地說。“沒事的,我多注意點就是了。”摸著女兒的頭發,他安慰道。從正月初五到現在,為全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他沒有回過家,元宵節那天,他還在村里忙著搞宣傳,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
眼下,疫情防控雖然重要,但是春耕生產也刻不容緩,“下步俺還得想辦法讓群眾在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引導群眾開展好春耕生產。”看來鄭勇身上又該多一重“春耕生產指導員”的身份了。
責任編輯:楊濤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