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司令”和他的父老鄉親
摘要:張全收說,2020年,拐子楊村將繼續聯合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推進孝心示范村建設,讓全村人人有孝心,人人做孝賢,戶戶比孝順,讓孝親敬老成為拐子楊村的文明新風尚,確保全村老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讓拐子楊村成為上蔡縣孝心第一村和河南省首批孝心示范村。
張全收為老人發紅包。
□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文/圖
“爺爺奶奶、大爺大娘,我回來給你們拜年了!開心嗎?”“開心!”話音未落,會場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1月14日上午,全國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好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深圳全順公司董事長、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被人們譽為“農民工司令”的張全收剛剛參加完河南省“兩會”,連夜趕回上蔡縣,一大早就趕到村委。老少爺兒們聽說張全收回村給鄉親們拜年,吃過早飯都聚在村委等待他們的書記歸來。
連續12年給村里老人發紅包
“爺爺奶奶,我的父老鄉親。我每年春節前回來看望你們,給你們拜年,就是希望你們春節都過得愉快,我過年心里才踏實。”張全收說,他還記得2015年農歷臘月廿三,他給村里楊德文老人送米、面、油時,看到楊德文半截胳膊裸露,棉褲掉到膝蓋處,屁股也露在外面,身旁只有干饃、冷水和一瓶綠茶。
“提起這事,我心里就難過。”張全收說,他每時每刻都會想著鄉親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拐子楊村建設好,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無論他為村里付出多少,從內心、從骨子里說,無怨無悔。
“還記得當年奶奶臥床不起,對我說‘收啊!我很想吃個柿子。’我沒錢買,現在回想起來還掉眼淚。”張全收說,現在拐子楊村家家戶戶都有飯吃,住上了樓房,村里就應該傳播孝道文化,把不孝敬父母的家庭列上黑名單,給他們上孝道文化課。要讓拐子楊村每一個家庭幸福,每一位老人幸福。
“今年給你們每人發500元紅包,希望你們開心過年。”張全收說,不管他多忙多累,都會時時刻刻想著村民。
“彥堂爺過年好!這是你的500元紅包”、“德順爺過年好!這是你的500元紅包”……張全收按輩分喊著村里的老人,一一給他們派發紅包,現場氣氛熱烈祥和,歡聲笑語不斷。
拐子楊村20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領到了500元紅包,開心的笑容綻放在老人們臉上。86歲的吳彥堂老人說,他已經連續12年領到張全收發的過年紅包,見證了12年的春節溫暖場面。12年來,每年春節前,張全收給全村父老鄉親拜年的話語成為拐子楊村最接地氣的新春寄語,給70歲以上的老人發紅包成拐子楊村一道最暖人心的風景。
從第一次給村里老人發紅包,張全收堅持了12年。12年過去了,流走的是時間,留下的是鄉情、鄉音和每年回來給父老鄉親拜年的濃濃年味。
引領孝道文化風靡全村
“百事孝為先,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讓村里老人度過開心的晚年。”張全收說著走到老人們中間,一排排清點著老人說,12年前回來給村里70歲以上老人發紅包的有一半不在了,今年回來,又發現村里的好幾位老人走了,他希望老人們健康長壽。
為傳播孝道文化,張全收倡議發起拐子楊村孝善文化節,從2018年11月6日起,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首屆孝文化節暨打造上蔡縣孝心第一村啟動儀式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六屆。
通過一系列孝善文化節、好農戶評選等活動,進一步改變了作風、改善了民風、凝聚了民心。引導干部群眾敬老助老,養老孝老,力行孝道。
張全收說,2020年,拐子楊村將繼續聯合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推進孝心示范村建設,讓全村人人有孝心,人人做孝賢,戶戶比孝順,讓孝親敬老成為拐子楊村的文明新風尚,確保全村老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讓拐子楊村成為上蔡縣孝心第一村和河南省首批孝心示范村。
如今,在張全收的引領下,拐子楊村孝道文化風靡全村。
村里每一戶都是他的牽掛
“付全爺今年多大了?”“89歲了!”剛剛給村里老人發了紅包,張全收又提著米、面、油看望村里的抗美援朝老兵、優秀共產黨員楊付全。張全收俯下身子蹲在老人身旁,握著老人的手說:“村里的老黨員、老英雄,你們打天下,不怕犧牲,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你們。”
“謝謝,收!每年你都沒有忘記我。”握著張全收的手,楊付全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著感謝的話語。
隨后,張全收帶著米、面、油來到困難戶楊文龍、楊文慶家,了解他們的年貨準備情況和收入情況,鼓勵他們努力奮斗,告訴他們人勤地不懶,只要好好干,好日子就有奔頭。
當天,上蔡縣委書記胡建輝帶著慰問品和慰問金來到拐子楊村看望全國道德模范張全收。讓張全收備感溫暖和激動,張全收當場把收到的2000元慰問金分給了村里的困難戶。
下午2時許,張全收又帶著慰問金來到全收希望小學,看望辛苦一年的教職工們,感謝大家一年的付出與奉獻。張全收詳細詢問教學進展情況和學生成績,并就學校的長遠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拐子楊村的文化廣場上,很多老人在曬太陽。從學校出來,老人們拉著張全收的手敘家常。“收,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正在曬太陽的郭展老人拉著張全收的手說,30年前,張全收在上蔡縣城開饃店,她去鄭州看病人回來,天黑了,下起大雪,沒有回家的班車,身上也沒錢,她就找到張全收,張全收給她做了一鍋熱騰騰的肉面片,感動得她直流淚,晚上就住在張全收的饃店。第二天,張全收背著她的編織袋,把她送到車站,還給她買了一張2.5元的車票,張全收給售票員5元錢,找零的2.5元錢也給了她,至今讓她難忘。
扶貧大棚內結出幸福果
“走!到咱村的蔬菜大棚里看看。”來不及吃飯的張全收,又來到村里的扶貧基地。掀開大棚的門簾,綠油油的番茄秧長勢喜人,蕃茄掛滿枝頭。當技術人員告訴他,扶貧大棚里的番茄品質好,一斤可賣20元時,張全收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他一邊給技術員交流,一邊給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打著招呼。
張全收逐個大棚地了解西紅柿和香菇的生產、管理和銷售情況。這10座大棚是他個人出資100多萬元興建的,讓村里的貧困戶在大棚里干活,月月發工資。如今,拐子楊村已整村脫貧,但是10座扶貧大棚仍是村民持續增收的“聚寶盆”。
“大家好好干,明年我再給鄉親們建幾座大棚,讓你們腰里的錢袋子更鼓。”“好!我們一定會好好干的。”
慰問、給村民開會、規劃拐子楊村2020年發展……從早上一直忙到下午4時,張全收沒有顧上吃午飯。當張全收即將離開拐子楊時,村民拉著他的手依依不舍,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人站到張全收面前說:“7年前,我被查出患食道癌,是全收給的救命錢才讓我做了手術,我想和全收合個影。”
“是全收帶領俺家脫了貧。”64歲的村民郭保堂說,他兒子生病后,家散了,他帶著兩個孫子生活。孫子考上大學,全收每年給孫子資助5000元學費,還想方設法讓他脫了貧,過上了幸福生活。村民爭著述說張全收的好。
張全收揮手與鄉親們告別,冬日的暖陽照在村民們的臉上,村委大院里暖意融融,笑聲朗朗。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